User:Shangkuanlc/愛滋病

HIV/AIDS
A red ribbon in the shape of a bow
紅絲帶是愛滋病毒帶原者以及愛滋病患的團結象徵。
分类和外部资源
ICD-10B20 B24
ICD-9-CM042-044
OMIM609423
DiseasesDB5938
MedlinePlus000594
eMedicineemerg/253
MeSHD000163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俗稱愛滋病毒,英語: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及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英語: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音譯愛滋病)屬於同一病毒感染後兩種不同的病程表現[1][2][3]。初次感染愛滋病毒後,可能會有短暫類流感英语Influenza-like illness的症狀,之後進入長時間無症狀的潛伏期。隨著病毒在體內不斷地複製感染,患者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病原體的攻擊目標,如常見的結核菌感染、伺機性感染和特定腫瘤等後期多樣化的臨床症狀,一般免疫系統正常者通常不易罹患。感染愛滋病毒的晚期患者,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愛滋病)。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的定義感染症(AIDS-defining clinical condition英语AIDS-defining conditions)最常見的包括嚴重的體重減輕肺囊蟲肺炎(英語:Pneumocystis pneumonia)、卡波西氏肉瘤(英語:Karposi's sarcoma)等。

愛滋病毒主要經由不安全性行為傳播(包含肛交口交)、受污染的輸血針扎感染英语Hypodermic_needle母子垂直感染英语Vertically_transmitted_infection(經由懷孕、生產或哺乳)[4]。某些體液(如唾液及淚水)不會傳染愛滋病毒[5]。預防並控制愛滋病毒傳播的關鍵策略,主要包含安全性行為使用乾淨針具英语Needle_exchange_programme。目前尚 無治癒愛滋病的方法或疫苗,不過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有望減緩病程,平均剩餘壽命有接近健康人的可能。 抗病毒藥物雖可降低死亡與併發症之風險,但要價高昂且有副作用。未接受治療的患者平均餘命受病毒亞型影響,約在 9~11 年間[6]。

基因研究英语Molecular phylogenetics指出愛滋病毒起源於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的非洲中西部[7]。1981年,美國疾病管制局( 英語: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首次發現愛滋病,於 1980 年代早期發現其病因:HIV病毒感染[8]。愛滋病至今已造成全世界3600萬人死亡(統計至2012年止)[9];2013年約134萬人因病死亡[10]。根據2012年統計,全球約有3530萬愛滋病毒帶原者[9]。愛滋病被視為一種大流行--爆發於廣大區域,易於傳播[11]。

愛滋病對社會影響甚鉅,不只是一種疾病跟歧視歧視的根源,在經濟層面損耗Economic impact of HIV/AIDS影響也很大。社會上也有許多對愛滋病的誤解誤解英语Misconceptions about HIV/AIDS,例如愛滋病可經一般接觸傳播,而非性交途徑;愛滋病亦引起許多爭議,在宗教宗教界亦然。自愛滋病被發現的 1980 年代以來,持續得到各國醫療界與政治界的關注及大規模資金投入[12]。

症狀與徵象

感染愛滋病毒後,病程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感染期、臨床潛伏期以及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或稱:發病期)[13][14]。

急性感染期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進入人體初期,病毒快速繁殖,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可達數百萬,稱為急性HIV感染(英語:acute HIV, primary HIV或acute retroviral syndrome)[13][15]。大多數病例(40-90%)在感染後二到四周,會產生類似流感英语Influenza-like illness或者單核血球增多症的症狀,常見包括發燒淋巴結腫痛英语Lymphadenopathy喉嚨發炎英语Pharyngitis皮疹、頭痛、生殖器瘡或鵝口瘡。此外,10%以上的愛滋病感染者,不會出現急性感染期的症狀[15][16][17]。20-50%的病例,典型症狀為分布在軀幹及上肢之紅色無痛性{{Link-en|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18]。某些患者在此時期也會出現伺機性感染[15]。其他的症狀如:腸胃症狀,包含噁心、嘔吐或腹瀉、神經症狀,包含末梢神經病變英语Peripheral neuropathy吉巴氏綜合症(英語:Guillain-Barré syndrome)[17];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多於一至二週內發生。因感染愛滋病毒的症狀無特異性,其他常見的傳染病亦有相似症狀,故這些症狀無法作為確診愛滋病毒感染的依據。為提高病患急性感染期的診斷率,建議高危險群在不明原因發燒的情況下,接受進一步檢驗[17]。以下為愛滋病感染者出現急性症狀的比例[中1]:

  • 發熱 80%
  • 嗜睡和全身不適 70%
  • 肌肉痛和關節痛 50 - 70 %
  • 淋巴結腫大 40 - 70 %
  • 盜汗 50%
  • 胃腸炎 50 - 70 %
  • 腹瀉 30%
  • 口腔潰瘍 10 - 30 %
  • 神經性頭痛 40 - 70 %
  • 皮疹 40 - 80 %
  • 生殖器潰瘍 5 - 15 %
  • 血小板減少 45%
  • 白細胞減少 40%
  • 轉氨酶上升 20%

臨床潛伏期

急性症狀後,由於免疫系統抑制病毒活動,並減少血液中的病毒數量,病人進入愛滋病臨床潛伏期,又稱為無症狀HIV、慢性HIV帶原[14]。潛伏期長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在未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受到愛滋病毒感染後,其自然病史進展英语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在臨床潛伏期最短可能僅有兩周,亦可長達3年[19]至20年以上[20],平均約8年[21]。潛伏初期的感染者幾乎無症狀,多數患者在後期出現發燒、體重下降、腸胃道不適及肌肉疼痛等現象[14]。其中有50-70%患者發展為持續性全身性淋巴腺病變英语Persistent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英文:persistent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特徵為超過一個淋巴結群(鼠蹊部除外)無痛性腫大且原因不明,時間達3至6個月[13]。

大部分受到HIV-1愛滋病毒英语Subtypes of HIV感染者,未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在患者的血液中均可偵測到病毒,且隨著病程進展至愛滋病(AIDS)。然而小部分(約5%)的感染者在未經反轉錄酶藥物治療下,仍能持續5年以上維持高數量CD4+ 輔助T 細胞([輔助型T細胞),醫學將其歸類為HIV控制者(英文:controllers)或長期不發展者英语Long-term nonprogressorlong-term nonprogressors, LTNP英语long-term nonprogressors, LTNP)[17][22]。更少部分(約每300名患者中有1 名)稱為「非凡控制者」("elite controllers"或"elite suppressors"英语"elite controllers"或"elite suppressors")[註1]的病患在未經反轉錄酶藥物治療下仍能維持極低至偵測不到的病毒量[23]。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定義為每微升(10−6 L)血液中CD4+ 輔助T細胞低於200個;或在愛滋病毒感染後,出現用來診斷是否感染的特定臨床症狀(AIDS-defining clinical condition英语AIDS-defining conditions)[17]。若未給予特殊治療,近半數的愛滋病毒感染者,將於10年內進展為愛滋病(AIDS)[17],此階段的病患,一般不會存活超過九個月;然因醫學持續進步,存活時間也可能延長。下列情況為最初發病的可能徵兆,包括肺囊蟲肺炎(40%)、愛滋病毒消耗性症候群(英語:HIV wasting syndrome)(20%)以及食道念珠菌症英语Esophageal candidiasis[17]。其他常見徵象包含:反覆發生呼吸道感染[17]。

伺機性感染指的是,正常人身體健康時幾乎不會感染的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因免疫系統失常,開始入侵並感染人體,造成疾病[24];至於會發生何種伺機性感染,則取決於病患所暴露的周遭環境[17]。在免疫缺乏的情況下,幾乎全身各系統器官都可能遭受伺機性感染[25]。

愛滋病患者容易罹患和病毒有關的腫瘤,其風險相較一般人為高,諸如卡波西氏肉瘤Burkitt淋巴瘤英语Burkitt's lymphoma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英语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等[18]。卡波西氏肉瘤為愛滋病患族群中最常見的腫瘤,約佔10-20%[26];其次常見的腫瘤為淋巴瘤,佔了約16%的愛滋病患者死因,且有3-4%左右的愛滋病患者以淋巴瘤為最初病發的病徵[26]。這些腫瘤皆由人類皰疹病毒第8型英语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所引起[26]。愛滋病毒感染後,另一種常見的癌症為結膜癌[27]。

此外,愛滋病患者經常出現全身性的症狀,例如:長時間的發熱、盜汗(夜間尤是)、淋巴結腫大、畏寒、無力感和[[惡病體質|非預期的體重減輕][28],腹瀉亦是另一常見的病徵,約有90%的愛滋病患者會產生腹瀉症狀[29]。愛滋病患者也可能出現無法以伺機性感染和腫瘤解釋的精神或神經症狀[30]。

傳染途徑

愛滋病毒主要透過以下三種方式傳播:性行為、體液接觸(接觸帶有病毒的體液或組織)、垂直傳染英语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母親經由懷孕、生產或哺乳傳染給嬰兒)[4]。目前相 信接觸糞便、鼻腔分泌物、唾液、、汗液、眼淚、尿液或嘔吐物不會有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除非接觸到的是 遭受患者血液汙染[33]的分泌物。而遭到兩種不同亞型的愛滋病毒重複感染英语Coinfection[38]是有可能的,稱之為 愛滋病毒的重複感染(英文:HIV superinfection)英语HIV superinfection

備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