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hangeiris/《绿孩子》1
The Green Child | |
---|---|
File:GreenChild.jpg | |
作者 | Herbert Read |
类型 | Fantasy |
语言 | English |
發行信息 | |
出版地點 | United Kingdom |
情节摘要
故事的第一部分和最后部分以第三人称叙述,但中间部分以第一人称书写。故事始于1861年,南美总统朗科多的独裁者奥利弗罗假死,他自己上演了一出暗杀戏码。他回到他的祖国英格兰,回到他出生和成长的村庄。在回乡当晚,奥利弗罗注意到,流经村庄的溪流似乎在倒流,因此他决定逆流而上,一探究竟。
溪流将奥利弗罗带到一个磨坊,在那里,他透过一扇明亮的窗户看到一个女人被绑在椅子上,磨坊主在逼迫她喝下刚宰的羔羊血。奥利弗罗本能地翻进开着的窗户,就这样,他“跃入奇幻世界”。 [1]引用错误:<ref>
标签中未填内容的引用必须填写name属性起初,磨坊主没有任何抵抗,奥利弗罗便得以放了这个女人。奥利弗罗通过女人的肤色认出,她是萨丽。三十年前,他离开那天,有两个绿色的孩子神秘地来到村庄,其中一个正是萨丽。奥利弗罗还认出磨坊主是克尼肖,因为他曾在乡村学校任教,克尼肖是他的学生。两人争斗中,克尼肖意外地溺死在磨坊池塘。第二天早上,奥利弗罗和萨丽继续去探寻溪流的源头,结果发现,尽头是一个池塘——在村庄上方高处的沼泽地里。河床里的沙子闪着银光,萨丽在水里摇摇晃晃地走着,开始下沉。奥利弗罗冲向她,结果二人手拉着手,没入水中。
他离开村子那时,名叫奥利弗,是一个青年教师,后来他摇身一变,返回家乡时,变成了前总统奥利弗罗,该书第二部分便围绕着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故事展开。他起初前往伦敦,希望找到一份作家的工作,结果却在一家裁缝店当了三年簿记员。后来,他乘船来到西班牙加的斯。他不会说西班牙语,还带着一本伏尔泰(Voltaire)的书,因此被人怀疑是革命者而被捕。他被俘虏了两年,期间向囚徒学习西班牙语,并决定前往一个他所了解的、解放的美洲殖民地,在那里有可能建立一个“摆脱旧世界压迫与不公”的新世界。 [2]
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Ferdinand)去世后,天下大赦,奥利弗重获自由,之后他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在那里,他被人误认为是革命特工,并被带去见了朗科多的陆军将领桑托斯。他们共同策划了一个阴谋,要占领该国的首都并暗杀其独裁者。大功告成之后,“唐·奥利弗罗”成了议会领袖,并当上了该国的新独裁者,后来他在位长达25年。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的执政风格导致国家陷入停滞和“道德沦丧”状态; [2]他开始怀念那个英国村庄,那个自己长大的地方,他决心逃走。为了避免产生他要逃离朗科多的嫌疑,奥利弗罗假装自己被暗杀。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接着从奥利弗罗和莎莉在水下消失写起。大气泡将他们包裹起来,送往水池中心,然后向上,到了一个大石窟中,从那里,他们步行穿过一连串相邻的洞穴。莎莉告诉奥利弗罗,这是她和她弟弟30 年前离开的故土。很快,他们遇到了她的同乡。莎莉或西洛恩——这里的人们这样称呼她,向当地的人们解释,很多年前,她和人群走散,迷了路,但是现在,她回来了,还带来一个“同样迷路,现在想住在这里的人”。 [2]人们欢迎奥利弗罗和西洛恩到来。在这,人们的生活从低到高分为不同境界:第一境教人青春的欢悦;第二境教人劳动的欢畅;第三境教人观点与辩论的欢欣;最后,最高境界,则是独自静思带来的“最高乐趣”。 [2]
奥利弗罗很快就厌倦了第一境的生活,他将西洛恩抛在身后,移到了第二境,在那,他学会了雕琢和抛光水晶——这是这个地下世界中最神圣的东西。最终,他移居最高境界,即“生命最后阶段”。 [2]在那里他习得“宇宙的基本原理”, [2]即世间只有秩序与混乱。 “秩序 ……[是]填充周围空间的物质……混乱则是空白。“ [2]混乱是由感观引起的,感官“受限于身体……造成自我的错觉。” [2] 奥利弗罗选了一个石窟,要在那独自度过余生,去沉思水晶雕琢后的“自然绝美”。 [2]食物和水会定期送来,他静心等候“诸德圆满”, [2]当死亡降临时,他会带着“特殊的喜悦”去迎接。 [2]人们将奥利弗罗的遗体运出石窟时,遇到了另一队运送西洛恩遗体的人马,她与奥利弗罗同时寂灭。两人被安葬在同一个墓穴中,以期“成为和谐水晶统一体”, [2]这是绿族人逝世后的惯例。
类型和风格
英语教授理查德·沃森表示, 《绿孩子》是“对分类的挑衅”,故事由于分为了“三个随意相连的部分”而变得复杂。 [1]小说的第一部分采用了19世纪的哥特式童话风格。作者用“表面流畅的手法”来叙述故事,第一部分整体完整,而从第二部分开始则变了一回事。第二部分是一场“传统的政治冒险”,其中,奥利弗罗在回忆中讲述了他夺得大权,成为朗科多独裁者的故事。小说的最后部分继续叙述了“绿族人的神奇地下世界”。本书的第一部分与剩余部分风格截然不同,因此一些评论家将其视为完全独立的作品集,或“'真正的'小说”。 [3]
奥利弗罗对地下世界的追求和柏拉图洞穴寓言相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寓言写道,一个山洞里关押着一群犯人,犯人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墙壁,他们身后闪烁着火光,所以他们便只能看到墙上的光影;而哲学家则像是一个从山洞中走出的人,能够看到投射出影子的原型。瑞德把这个故事颠倒过来。当西洛恩离开地下世界时,她抛弃了柏拉图式的“永恒”,奥利弗罗则要跟随她回到“洞穴”,来探寻“神圣的万物本质”。
在书的最后几页中,奥利弗罗为自己死亡做准备,瑞德用和柏拉图《斐多篇》相似的形式描述了奥利弗罗最后的思考,不过几乎是自我剖析。 [a]苏格拉底对来世的看法被柏拉图描述为,死亡是灵魂的理想家园,但奥利弗罗则希望他的身体能摆脱灵魂的折磨,化为宇宙中水晶般坚固的一部分。奥利弗罗将生命视为毁灭,而不是死亡,“因为它(生命)破坏了无机世界的和谐”。 [4]《斐多篇》最后,苏格拉底称,我们自己的世界不过是众多世界中的一个,每个由地下河流连接起来,这与绿族人的地下世界极为相似。描述。 [7]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W·H·哈德森1887年的乌托邦小说《水晶时代》对瑞德描绘绿族人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故事中,人们追求“生活超脱生死”。 [8]
主题
小说最重要的主题是“辩证地探索生命意义,探索回归生命本源”。 [4]绿族人强调通过石化逝者遗体来实现“与物质宇宙的真实统一”,尽管故事让一些读者反感,但它是瑞德的一种工具,用来讽刺“传统西方宗教观念——灵魂会升到空中,升到虚无的天堂”。 [9]
该手稿最初的标题为《深入内陆》,但在某一刻,也许是在创作第一部分与后文的间隙,瑞德将其更名为《绿孩子》,这表明小说的重点已从奥利弗罗探寻溪流源头转向绿孩子本身。 [3]原始标题是呼应威廉·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永生颂》,这部作品描述了“童年‘美丽风光’,对以后的人生仍有影响”。 [7]
瑞德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并在他的著作中采用了精神分析理论, [10]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包括在其中,尽管“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而不是理解意义的关键”。 [4]奥利弗罗对流源的追求被描述为“如寓言一般穿越心灵的风景”,让他“从前知觉的边界转到本我”。 [4]在奥利维罗看来,磨坊主克尼肖代表着“潜伏在文明公约之下的邪恶本能”,即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而奥利弗罗则代表了自我。 [4] 30年前,奥利弗罗教过克尼肖,那时候,他看到男孩故意把发条上紧,把他带到学校的一条模型铁路上的机车弄坏了。难以理解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而且乡村生活中机遇也不多,奥利弗罗感到沮丧,第二天便离开了。 [9] “弹簧折断的那一刻,我的脑袋也嗡的一声响。” [2]
奥利弗罗和克尼肖的对抗是荣格心理分析的一个体现,西洛恩这个人物体现出这点,“灵魂的原型,或是荣格心理学派中的‘灵魂’,尤其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亦如此。克尼肖代表“人潜意识中,人性黑暗、原始动物的一面”。荣格认为,面对阴暗的唯一办法就是承认它存在,而不是像奥利弗罗30年前离开村庄那样,压抑阴暗。 [4]
也可以看看
参考文献
注释
在手稿中,故事的最后一部分以《斐多篇》摘录为开头:“因此,如果你想我讲个故事,那就先听听这天下地上发生的事情吧。“发布的版本删掉了这一部分。
- ^ 1.0 1.1 Wasson (1962).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Read (1969).
- ^ 3.0 3.1 “发布的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Leeds”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4.0 4.1 4.2 4.3 4.4 4.5 4.6 Harder (1973).
- ^ Read (1969),第154頁
- ^ Barker (1998),第10頁
- ^ 7.0 7.1 Barker (1998).
- ^ Manlove (2002).
- ^ 9.0 9.1 Brown (1990).
- ^ 删掉了这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Category:英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