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izag/工作區11

雷伊泰島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與其幕僚登陸萊特島
日期1944年10月20日至1944年12月31日
地点
结果 盟軍勝利
参战方
美國
澳洲
菲律賓自由邦
 大日本帝国
菲律宾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沃爾特·克魯格英语Walter Krueger
羅伯特·艾克爾伯格
托马斯·金凯德
塞尔吉奥·奥斯米纳
大日本帝国 山下奉文
大日本帝国 铃木宗作
兵力
美軍:
200,000人
菲律賓軍:
3,000人
日軍:
55,000人
伤亡与损失
3,500人陣亡
12,000人受傷
49,000人陣亡

雷伊泰島戰役(英語:Battle of Leyte,日语:レイテ島の戦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後期的一次大型戰役,為盟軍反攻菲律賓的前哨戰。雷伊泰島位於菲律賓群島中部,為日美雙方皆欲控制之地,前者以其連結本土與產出豐富石油橡膠資源的馬來半島航線,而後者則將以該島作為反攻菲律賓的跳板,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太平洋各島佔領區的交通線,並一步控制南海

美軍原預計至12月20日才發起雷伊泰島戰役,但因為第3艦隊司令小威廉·海爾賽上將的情報,指出日軍當前於中部海空實力貧弱,因此強烈要求跳過原預計進攻的塔勞群島、棉蘭老島、帕勞群島和雅浦島等目標,獲聯參會同意,作戰代號為「國王二號」(Operation King Two),時間則提前至10月20日。雷伊泰島戰役期間,日美雙方還於當地海域爆發海空大戰,即[[雷伊泰灣海戰|,為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日軍艦隊大敗、航艦實力消耗殆盡。在雷伊泰島的戰鬥中,美軍還得到當地菲律賓游擊隊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的積極協助,提供美軍偵查與情報,還在日軍後方還組織了獨立作戰行動。戰鬥於12月31日結束,日本55,000名守軍約有49,000人死亡,而盟軍損失僅3,434人死亡、12,144人受傷。

背景

 
第3艦隊司令小威廉·海爾賽上將,提供日軍在菲律賓中部航空力量微弱的情報,進而促成聯參會改為進攻雷伊泰島

日軍自1942年佔領菲律賓群島,以此維護日本本土至擁有豐富石油橡膠資源的馬來半島之航線,而對美軍而言,收復菲律賓可以確保南海的安全、取得日後朝日本列島方向進攻的海空基地、切断日軍於中國大陸和太平洋各佔領區的聯繫[1]。此外,美方收復菲律賓亦有「西南太平洋戰區英语South West Pacific Area (command)」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個人原因,後者自1942年在日軍入侵菲律賓時遭逢大敗,隨後奉總統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撤退至澳洲,並宣佈他將收復菲律賓。時至1944年7月,盟軍於中太平洋戰區攻佔馬里亞納群島、於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新幾內亞島一路北上後,兩大戰區部隊將於菲律賓島會合。

面臨下一目標的選擇,美軍出現戰略分歧,海軍作戰部長美国舰队英语United States Fleet司令恩斯特·金恩上將主張應繞過菲律賓、進攻台灣,並佔領中國沿海的廈門,認為台灣將作為空襲日本、集結進攻本土艦隊的基地,還能有效阻斷日軍往南海的海上交通線、並能使中國繼續與日本交戰、多牽制其部隊而不至於崩潰。麥克阿瑟對此持反對意見,指出海軍力量不足以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繞過菲律賓群島也將使大批日軍留在盟軍後方形成威脅,且從政治角度出發,美國有「道義」收復菲律賓,金恩的戰略將對外造成「美國拋棄菲律賓」的惡劣印象、還會延長受到日軍殘忍對待的在菲盟軍戰俘的痛苦。

雙方爭執許久,有鑑於現有西南太平洋與中太平洋軍區佔領的地區均無法提供航程足以抵達台灣的陸軍航空隊基地,因此攻打台灣時的空中支援只得仰賴海軍航艦提供,故1944年3月聯參會做出決議,美軍需攻佔菲律賓南部一地以建立新基地,再選擇進攻菲律賓主島呂宋島還是台灣。7月26日,羅斯福於夏威夷召開會議協調麥克阿瑟與中太平洋戰區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戰略問題,儘管會後羅斯福表態支持收復菲律賓,但金恩堅持己見,英美聯參會只得於第二次魁北克會議期間的9月11日保持著兩案并行的準備,宣佈執行以下時間表:[2]

一、9月15日:麥克阿瑟部隊攻佔新幾內亞與棉蘭老島南部之間的摩羅泰島,尼米茲部隊攻佔帕勞群島貝里琉島安加爾島,作為進攻菲律賓的左右兩翼。
二、10月5日:尼米茲部隊攻佔雅浦島乌利西环礁
三、10月15日:麥克阿瑟部隊攻佔摩羅泰島與棉蘭老島南部之間的塔勞群島
四、11月15日:麥克阿瑟部隊於棉蘭老島南部登陸。
五、12月20日:麥克阿瑟部隊於雷伊泰島登陸。
六、1945年2月20日:麥克阿瑟與尼米茲部隊於呂宋島聯合登陸,或於3月1日在台灣和廈門聯合登陸。

然而會議期間,先前在6月在菲律賓海海戰獲勝、大幅削弱日軍殘餘航艦部隊的美軍第3艦隊司令小威廉·海爾賽上將,在為進攻摩羅泰島與貝里琉島作準備,而於9月6日以第3艦隊航空母艦轟炸雅浦島、乌利西环礁和帕勞群島。9月9日至10日,第3艦隊又轟炸了棉兰老岛。海爾賽發現日軍的空中防禦力量很微弱,幾乎沒有日機迎戰。9月12日與13日,海爾賽再度攻擊維薩亞斯群島,再度證實日軍航空兵實力之貧弱。因此9月12日,海爾賽向尼米茲報告日軍當前在菲律賓中部實力有限,指出雷伊泰島有可供進攻的廣闊空間,強烈要求取消進攻塔勞群島、棉蘭老島、帕勞群島和雅浦島的計畫,盡快攻佔雷伊泰島。此外還有一名先前被擊落、被迫跳傘的美國海軍飛行員在雷伊泰島上躲藏了一整天後獲救,提供了他從當地人聽說這個島「一攻就破」、「島上沒有日本人」的證詞[註 1]。陸軍參謀長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告知麥克阿瑟當前情況,尼米茲也自願提供原預定用於進攻雅浦的海上與地面部隊。新的進攻計畫隨後送至魁北克,獲總司令參謀長威廉·D·李海、馬歇爾、金恩、亨利·阿諾德臨時開會核准,攻打雷伊泰島被提前至10月20日,比原預定的12月20日早了足足兩個月。

雙方計畫與兵力

戰鬥序列

美軍進攻雷伊泰島部隊[3]
  • 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
    • 第6軍團:軍團長瓦爾特·克魯格英语Walter Krueger中將
      • 第10軍:軍長富蘭克林·卡明斯·西伯特英语Franklin Sibert少將
        • 第1騎兵師、第24步兵師
      • 第24軍:軍長约翰·R·霍奇少將
        • 第7步兵師、第96步兵師、第11空降師
      • 第20裝甲群、第503傘兵團
      • 軍團預備隊
        • 第32步兵師、第77步兵師、第381團級戰鬥群
      • 軍團獨立單位
        • 第2工兵支援旅、第6遊騎營、第21團級戰鬥群
    • 第8軍團:羅伯特·艾克爾伯格中將
    • 盟國空軍:司令喬治·肯尼英语George Kenney中將
      • 第5航空隊、第13航空隊
    • 盟國海軍:
      • 第7艦隊:司令托马斯·金凯德海軍中將
        • 第78特遣艦隊(第7兩棲部隊)
          • 帕洛攻擊支隊、聖里卡多攻擊支隊、帕諾亞攻擊支隊、迪納加特攻擊支隊、港灣進出控制支隊、第1增援支隊、第2增援支隊、第3增援支隊
        • 第79特遣艦隊(第3兩棲部隊)
          • A攻擊支隊、B攻擊支隊、A運輸支隊、B運輸支隊、護衛隊
      • 第3艦隊:司令小威廉·海爾賽海軍上將
日軍雷伊泰島衛戍部隊[3]
  • 南方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元帥
    • 第14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將
      • 第35軍:軍長鈴木宗作中將
        • 第1師團、第16師團、第26師團、第102師團、第30師團一部
        • 第54獨立混成旅團、第55獨立混成旅團、第68獨立混成旅團
      • 第4航空軍:軍長富永恭次日语富永恭次中將
  • 10月20日當天部隊:牧野四郎中將
    • 第16師團:師團長牧野四郎中將
      • 第9步兵聯隊、第20步兵聯隊、第33步兵聯隊、第22炮兵聯隊、第16工兵聯隊
      • 第16輜重兵聯隊第2中隊、第7獨立戰車中隊
      • 第16特種部隊
      • 第63迫擊砲大隊
        • 第316獨立迫擊砲中隊、第317獨立迫擊砲中隊
    • 第34航空地區司令部
      • 第98機場大隊、第114機場大隊
      • 第54機場中隊
      • 第2機場建設隊、第11機場建設隊
    • 海軍
      • 第36海軍衛戍部隊
      • 第311海軍建設隊

戰鬥

登陸

雷伊泰山谷之戰

日軍反攻

僵持

奧爾莫克山谷之戰

推進到海岸

結果

相關條目

註解

  1. ^ 麥克阿瑟的參謀長理查德·萨瑟兰雖然不相信「雷伊泰島沒有日本人」這項情報,但他也認為加上尼米茲提供的部隊,麥克阿瑟足以攻下該島。

註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