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III

(重定向自PentiumIII

Pentium III英特爾x86-P6架構之微處理器,於1999年2月底推出。剛推出的版本與早期的Pentium II非常相似,最值得注意的不同是SSE指令的擴充,以及在每個晶片製造的過程加入有爭議的序號進去。與Pentium II相同,也有低階的Celeron版本和高階的Xeon版本。Pentium III最後被Pentium 4所取代,Pentium III的改進設計就是後來的Pentium M

Pentium III
Pentium III logo
產品化1999年至2003年
生产商
  • 英特爾
微架構P6
指令集架構x86 (686)
制作工艺/製程0.25µm 至 0.13µm
CPU主频范围450 MHz 至 1.4 GHz
前端总线速率100 MHz 至 133 MHz
CPU插座
  • Slot 1
  • Socket 370
核心代號
  • Katmai
  • Coppermine
  • Coppermine-T
  • Tualatin

Pentium III核心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家族
標準型標誌 移動型標誌 桌上型電腦
代號 核心 推出日期
    Katmai
Coppermine
Coppermine-T
Tualatin
(250 nm)
(180 nm)
(180 nm)
(130 nm)
1999年2月
1999年10月
2000年8月
2001年4月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列表英语List of Intel Pentium III processors

Katmai

 
Katmai拆除散热器的实物图。中间褐色的是CPU本体,右侧两枚是L2 SRAM芯片

Katmai是Pentium III的首发型号,與Pentium II非常相似(均使用0.25µm製程,工作电压2.0V,部分早期产品的卡匣仍然刻有Pentium II字样),差別是加入SSE指令集,以及改進的,比Pentium II擁有較好效能的第一級快取(L1)。首次推出的速度是450和500MHz。另外兩個版本是:550 MHz於1999年5月17日,600MHz於1999年8月2日推出,工作电压提高至2.05V。在1999年9月27日,推出533B和600B的版本,B型指133MHz前端匯流排,而先前的是100MHz。

Katmai使用與Pentium II相同的插座介面 - Slot 1,特征是卡匣式的CPU组件(称为SECC2),安装方式类似于扩展卡。L2为板载的分立晶片,与CPU的连接形式类似于显示卡的显存。512KB板载L2只能工作在CPU主频的一半,亦有一定的延迟,这限制了Katmai的效能。零售的Katmai预装了带有定速高速风扇的卡匣(使用倒扣式卯榫固定,通常需要损伤性拆除),散热更换比较困难。供给OEM厂商的版本可能只含PCB,由OEM自行寻第三方厂家生产配套散热系统,这种设计的风扇可能不在卡匣上而利用系统整体的风道散热,往往能提供更低的噪音,但牺牲了互换性。

Coppermine

 
900MHz Coppermine实物,可见独特的裸晶核心

Intel重作晶片內部的設計,制成了第二個版本Coppermine。Coppermine於1999年10月25日推出,使用0.18µm製程製造,工作电压下降到1.65V至1.75V。最大的改善是L2整合于CPU之內(称为片载),实现了全速(同步于CPU主频)和更低的延迟,第二級快取容量虽然减少了一半(256KB,相对于Katmai的512KB),但比Katmai于效能上很大進步。同频之下處理指令的效能平均增加了30%。全速片载L2最初应用于1997年上市的Pentium Pro,在当时是供应专业市场的高端产品,而Coppermine的定位是普及市场。

大多数的Coppermine恢复了插槽式安装(370针脚,称为PGA 370),为了兼容早些年发布的主机板,也有电气规格完全相同的Slot 1版本。较旧的主机板如果获得厂家支持,有可能通过更新BIOS的方式支持Coppermine,前提是CPU供电的硬体部分兼容VRM 8.4规格。

PGA 370版本外观上看是裸晶直接置于基板之上(这种构造最早被应用于移动CPU - 移动版Pentium 2),并使用扣具式散热器直接卡在塑胶制的插槽上,由于一些扣具本身的设计不良,安装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不当的装卸可能造成CPU或固定座永久的物理损坏,而这种损坏属于人为,并不在保修范围内。PGA 370版本的Coppermine亦是Intel到目前最后一款用于桌面的裸晶处理器。

1.13GHz的版本於2000年中期推出(步进为Stepping cC0),但是很快證明这款CPU在很多情况下运行不稳定,因而召回[1]。研究证明這個問題是由於片载快取無法在1GHz以上的速度運作。此版本被民间俗称为“矿渣”(因Coppermine中文被翻译为“铜矿”)英特爾花費至少6個月來解決這個問題,於2001年才推出稳定的1.1和1.13GHz版本(Stepping cD0,运行电压提升到1.75V)。

Coppermine-T

FC-PGA2封裝的Coppermine CPU。加入了一体式散热器(IHS)亦起到保护盖的作用,防止装卸散热器过程中对晶体的损坏。电气性能与Coppermine有小的差异,区别在于AGTL信号电压降低,但这对使用性能并无影响,新的信号电压标准沿用到后续产品Tualatin上。Coppermine-T发售量较少,需要订货时专门备注。必须使用新设计的平底散热器以配合。

Tualatin

 
PIII-s实物图(1.26GHz, 512KB L2),可见装置有IHS金属盖,此版本与Coppermine-T外观相似

第三個版本Tualatin采用了当时最新的0.13um制程,因而能以更小的核心面积,实现更高的主频和容纳更大的缓存。Intel把512KB的Tualatin命名为为Pentium III-S。Pentium III-S主要是供給刀鋒伺服器厂家,不面向零售渠道供货,主要是担心内部竞争,影响自家高阶产品Pentium 4的销售。事实上,家用主机板(Intel 815E或者VIA 694T芯片组)硬件上完全可以支持单颗Pentium III-S完全发挥。也就是说爱好者只要有渠道获得P3-S芯片,就可以组装出当时性价比很高的个人电脑。面向个人用户的Tualatin Pentium III则继承了Coppermine的256K L2,若不计低压带来功耗方面的优势,和Coppermine相较就是主频较高。

移动版本的Pentium III-m Tualatin也配备了和Pentium III-s相同的512KB缓存,最高主频则达到1.33GHz。这种芯片需配合专门的830MP移动芯片组运行。

Tualatin不再有官方的Slot 1版本。不过当时有第三方厂家的转接器,比如台湾产的PowerLeap,可以让旧型的主机板(包括早至1998年的440BX)升级至Tualatin平台。因为Tualatin的工作电压和信号电压低于老式主板能提供的最低限,转接器要点是通过电路实现主动降压。

512KB L2快取的Tualatin性能在很多测试项目中都可以超过同频,甚至主频更高的Willamette核心奔腾4。单就运算能力而言,P3-S 1.4GHz在一些项目测试中可以媲美Willamette 2.0GHz,然而总体平台性能往往仍然是P4平台胜出,特别是较复杂的3D设计,游戏等应用。这主要是因为Tualatin的内存界面并没有采用奔腾4的四倍速前端总线(Quad FSB),因而只能支持老式的PC 133 SDRAM,也限制AGP 4X与CPU的交信速度,这限制了总体效能,包括图形效能。

Pentium III Tualatin是在2001年至2002年早期之間所推出,速度分別為1.0、1.13、1.2、1.26、1.33和1.4 GHz,不提供更高主频据信主要是市场考虑而不是技术限制。超频测试早已证明体质较好的Tualatin个体可以稳定工作在1.7G左右,後來Pentium M更是官方證明了0.13 μm制程不但能让类似架构在1.73GHz稳定运行,也可以接入QFSB总线。

Tualatin核心是以俄勒岡地區的图拉丁谷英语Tualatin Valley图拉丁河英语Tualatin River來命名。

序号争议

“处理器序列号”(Processor Serial Number (PSN))是作为Pentium III的一项技术功能加入的,这是一种制造时烧录进去的独特序号,可以通过CPUID指令在BIOS环境和操作系统中进行提取。其实不仅是CPU,很多数字设备很早就有类似的功能,即可以通过SPI等较原始的通信方式获取储存在ROM中的唯一标号作为硬件识别。但Pentium III的应用对于CPU这种硬件是史上第一次,而且由于是制造时硬件一次性写入,基本没有篡改的可能。

然而在对数据隐私重视起步较早的欧盟,这项技术很快引起了争议。欧洲议会的科技附件测试委员会(STO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tions Assessment)在99年11月根据此前的报告,提议有关部门对Intel的CPU序号技术采取法律措施,并建议欧盟计算机用户停止装置带有PSN的处理器。[2]理由是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可能被无授权的滥用,比如用于跟踪定位,或监视计算机配件的物理流向等。

最终这一问题没有正式立案,但Intel在Pentium III Tualatin发售时悄然的撤销了这项技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