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

地球上的最大的海洋
(重定向自Pacific Ocean

太平洋(英語:Pacific Ocean)是地球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面積約為1.65億平方公里,從北冰洋一直延伸至南冰洋,西側為亞洲,西南為大洋洲,東面為美洲。它覆蓋了地球約46%的水面和32%的總面積,超過所有陸地面積的總和。[1]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以南緯60度為界。

太平洋
太平洋地图
坐标0°N 160°W / 0°N 160°W / 0; -160
表面积165,250,000平方公里(63,800,000平方英里)
平均深度4,280米(14,040英尺)
最大深度10,911米(35,797英尺)
水体体积710,000,000立方公里(170,000,000立方英里)
岛屿岛屿列表英语List of islands in the Pacific Ocean
位置
地图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馬里亞納海溝是地球表面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10,911米(35,797英尺)。[2]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靜海」,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海水性質

 
國際太空站看太平洋上的日落。積雨雲鐵砧般的雲頂清晰可見

太平洋的水溫隨緯度而變化,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而在赤道地區則大約為25至30°C(77至86°F)。海水的含鹽量在中緯度地區較高:赤道附近水域因全年降雨充足,導致含鹽量較低,而極地地區由於寒冷和蒸發較少,含鹽量也偏低。整體而言,太平洋的海水比大西洋溫暖,這主要受氣候和洋流的影響。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環流),而在南半球則以逆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在信風帶動下向西推進,接近菲律賓後轉向北方,並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匯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几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地貌

 
太平洋被周圍許多的火山和海溝以環形圍住

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岩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所羅門群島,直達紐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日本、新幾內亞、紐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陸地和島嶼

 
玻里尼西亞的三個端點分別是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復活節島

太平洋的岛屿類型多樣,有陆边岛、沖積島、珊瑚礁火山島等四个类型的島嶼。陆边岛位于安山岩線以外,包括新西兰新几内亚岛菲律宾群岛台灣島等,这些岛和附近的大陆相连,其中新幾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嶼。火山島如布干维尔岛夏威夷岛和所羅門群島等,很多还有活火山活動。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着。

夏威夷復活節島新西蘭围成的玻里尼西亞大三角区域内有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圖瓦盧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群岛位于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

由新幾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位于太平洋的西南角,包括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岛等。


環太平洋國家

 
亚伯拉罕·奥特柳斯於1589年繪製的地圖Maris Pacifici。大概是第一張印有太平洋的印刷地圖

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民族玻里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新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

歐洲人於十六世紀早期發現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地峽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國家/政權

國家/政權 政治体制 所属大洲 旗幟
  文莱 君主專制 亚洲  
  柬埔寨 君主立憲制 亞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亞洲  
  新加坡 共和制 亞洲  
  泰國 君主立憲制 亞洲  
  印度尼西亞 共和制 亞洲  
  日本 君主立憲制 亞洲  
  香港 一國兩制 亞洲  
  澳門 一國兩制 亞洲  
  越南 社会主义共和制 亞洲  
  中華民國 民主共和 亞洲  
  朝鲜 獨裁統治 亞洲  
  韩国 共和制 亞洲  
  马来西亚 君主立憲制 亞洲  
  菲律賓 共和制 亞洲  
  俄羅斯 联邦共和 亞歐大陸  
  美国 聯邦共和 北美洲  
  哥伦比亚 共和制 南美洲  
  哥斯达黎加 共和制 北美洲  
  薩爾瓦多 共和制 北美洲  
  厄瓜多尔 共和制 南美洲  
  危地马拉 共和制 北美洲  
  洪都拉斯 共和制 北美洲  
  加拿大 君主立憲制 北美洲  
  秘魯 共和制 南美洲  
  墨西哥 共和制 北美洲  
  智利 共和制 南美洲  
  尼加拉瓜 共和制 北美洲  
  巴拿马 共和制 北美洲  
  东帝汶 共和制 大洋洲  
  斐济 共和制 大洋洲  
  基里巴斯 共和制 大洋洲  
  澳大利亞 君主立憲制 大洋洲  
  马绍尔群岛 共和制 大洋洲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共和制 大洋洲  
  瑙鲁 共和制 大洋洲  
  新西兰 君主立憲制 大洋洲  
  巴布亚新几内亚 君主立憲制 大洋洲  
  萨摩亚 共和制 大洋洲  
  帛琉 共和制 大洋洲  
  所罗门群岛 君主立憲制 大洋洲  
  汤加 君主立憲制 大洋洲  
  图瓦卢 君主立憲制 大洋洲  
  瓦努阿圖 共和制 大洋洲  

屬地、境外領土及地區

屬地地區 所屬國家(联系邦 所属大洲
  美属萨摩亚   美国 大洋洲
  庫克群島   新西兰 大洋洲
  法屬玻里尼西亞   法國 大洋洲
  關島   美国 大洋洲
  新喀里多尼亞   法國 大洋洲
  纽埃   新西兰 大洋洲
  北马里亚纳群岛   美国 大洋洲
  皮特凯恩群岛   英国 大洋洲
  托克勞   新西兰 大洋洲
  瓦利斯和富图纳   法國 大洋洲
  布干维尔   巴布亚新几内亚 大洋洲
  夏威夷州   美国 大洋洲
  威克岛   美国 大洋洲
  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美国 大洋洲
  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   智利 南美洲
  復活節島   智利 大洋洲
  圣诞岛   澳大利亞 大洋洲
  科科斯(基林)群島   澳大利亞 大洋洲
  诺福克岛   澳大利亞 大洋洲

沿海与海峡

 
世界海洋

緣海

由北向南逆時針方向:

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东海-東海)-菲律賓海-(南海-蘇祿海-爪哇海)-俾斯麥海- 所羅門海-珊瑚海-塔斯曼海-智利海

海與灣

亞洲和大洋洲

美洲

海峡

由北向南:

主要港口與海港

亞洲

北美洲

中南美洲

大洋洲

參見

 
垂斯特號深潛艇,攝於1960年1月23日在馬里亞納海溝的潛航前

参考文献

  1. ^ "Pacific Oce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tannica Concise. 2006.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 ^ Japan Atlas: Japa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2007-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8).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