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高厚德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7月22日由Kanshui0943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高厚德(Howard S. Galt,1872年11月—1948年)美国教育家兼牧师。
高厚德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Page县的Shenandoah新南多市。彼时,先生的父亲Martin Happer Galt Sr. 31岁,母亲Clara Susanna Spilman 27岁。
1895年,高厚德在爱荷华的Tabor达堡大学取得理科学士。1896年,先生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哲学士。1899年,高先生在Hartford哈德福神学院取得神学硕士学士。
1899年10月5日,高厚德与Louise Alberta West女士在爱荷华州Fremont成婚,当年共同来华传教。他们二人一起养育了至少四儿两女。
1926年,高厚德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并于1927年获该校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与中国古代教育的研究有关。
在华期间,高厚德参与建立燕京大学,并创立教育系,是燕大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在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占领北平后,高先生为了这所沦陷区中独立的高等教育学府,留守燕京大学。
1943年,高先生被日军拘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期间身体状况受到严重摧残。1945年,先生被遣送回美国,多次中风。
返美之初,高厚德居于纽约市。1948年11月7日,高厚德在美国加州Claremont克莱蒙特市病逝,享年76岁。之后,高先生的遗体被安葬在爱荷华Page县Shenandoah新南多市的Rose Hill玫瑰岭墓地。
教育经历 [4]
1899年,高厚德偕妻子(Louise Alberta West Galt)来华布道兴学。
1902年,高先生出任通州协和书院教习,1912年通州协和书院更名为协和大学校(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任首任校长。
1911至1917年,高先生积极参与建立燕京大学的筹备工作,包括参与合并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的筹备委员会,出席相关会议等等事宜。
1917年至1918年,高先生返美,就任波莫纳学院讲师。
1918年,高厚德再度来华,参与燕京大学的筹建工作,包括聘任司徒雷登校长。
1919年,燕京大学成立,高先生最初任燕京大学文科教授。1920年,先生创立燕大教育部,任教授兼主任,后长期主持燕京大学教育系。
在燕京大学担任教职的同时,高先生还于1931年至1935年出任研究生部主任,并多次在司徒雷登外出期间(1923-1924, 1927-1928, 1929-1930)担任代理教务长,协助教务长司徒雷登开展行政工作[2]。
高厚德作为燕京大学教育系主任兼教授,被誉为“燕京大学教育系之父”。
燕大教育系在高厚德的努力下,逐步发展为普通教育、幼儿教育和乡村教育三个专业。除本科生外还招收研究生,并且创办了诚孚和冉村两个实验区,供学生研究和实习,其成绩令人瞩目。其中,幼儿教育起初为两年制专修班,后改为4年制本科,这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
在教育思想方面,高厚德倾向于杜威的看法,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面向社会,以教育为根本建设乡村是他的一个理想。1935年,教育系设立了乡村教育专业,开设了“教育社会学”、“教育经费”、“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学”、“农村运动比较”、“农村问题讨论”等课程,其课程和实践在乡村教育热潮中曾留下值得书写的篇章。
燕大还成立了教育学会,编辑出版《教育学报》,在教育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教育史研究方面,高厚德所留下的最重要的著作就是《中国教育制度史》。此书是他身后于1951年在伦敦出版的,而且实际上只有第一卷,从上古写到了五代。书中大致以朝代为序,记述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情况。每章首作概述,次对有关史料加以介绍,然后分别对各类学校、师生、课程、考试等情况以及管理机构、选举和其他类型的教育进行叙述,内容丰富且条理明晰,是教科书式的写法,却蕴含着作者的积累和见解,还参考了不少当时中国学者的论述。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赞誉,直到现在还为欧洲汉学研究者所称引。
燕大教育系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调查研究,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和传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成为中国教育走向现代的骨干力量。日后成为知名者的,有廖泰初、史国雅、卢乐山、陈景磐、李秉德等。
高厚德治学的重点为中国古代教育,在这方面造诣颇深。先生曾指导过若干关于中国教育史方面的学位论文,如宋耀汉《历代太学教育制度大纲(由周到唐)》、刘国瑛《中国书院制度的沿革及其价值》、彭静《宋至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张慧贞《中国教育会社之研究》、陈奋翼《文武分科之起源及其经过》等。
学术作品 [2]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to the Close of the Han Dynasty, 220 A.D." Harvard University, 1927.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Elements in China's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1928.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al Theor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to the Close of the Han Dynasty, A.D. 220 . Commercial Press, 192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El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35.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ies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in Ancient Greec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38. The Kuo Tzu Chie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Condition. 1940. A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by Howard S. Galt, ... Vol. 1. to the End of the Five Dynasties, A.D. 960. [Foreword by J. Leighton Stuart.] . A. Probsthain, 1951. Yenching University: Its Sources and Its History.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The Galt Families; Notes on Their Origin and Their History with Genealogical Lists. Unpublished manu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