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大和街三仙亭三山國王廟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三仙亭三山國王廟 | |
---|---|
三仙亭、新街國王廟 | |
位置 | 臺灣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新街20號 |
建成时间 | 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 |
官方名称 | 三仙亭三山國王廟 |
類型 | 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
大和街三仙亭三山國王廟,又稱三仙亭、明眖廟、新街國王等,是雲林地區重要的三山國王信仰據點。
新街王爺係雲嘉地區八個鄉鎮的共同信仰,其信仰隨著時間發展,不再侷限於福佬或客家族群,而是隨其神蹟分布於周圍之聚落,為閩粵共同之信仰。[1] 廟宇主體目前為縣定古蹟。[2]
沿革
「太和街」是清領時期以來的舊地名,臺灣光復後改稱「新街」。清康熙13年(西元1674年)三藩起亂,當時有潮州人士張忠義渡海來臺,同時恭請揭陽霖田都明貺廟三山國王隨身,後奉祀於街中自宅。當時太和街瘟疫四起,居民紛紛染疫,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結果每求必應,百姓終得痊癒,遂由地方倡建廟宇。 [3]
嘉慶14年(西元1809年),由張元國、張元基兄弟,招集五十三庄善信,鳩資8500銀元興建廟宇,更遠從廣東陸豐縣雕造三山國王金身迎回奉祀,廟號「太和街三仙亭」
明治40年(西元1907年)二月地震,廟宇倒塌,信眾暫以茅屋安祀,香火仍然鼎盛。
昭和6年(西元1931年),管理人張有卿向五十三庄轄境善信募款三萬餘元,改建廟宇。重建當時神明指示:百姓公願退出,以禮讓三山國王。於是由善信劉守騰獻地,在廟的後方鳩資興建百姓公廟。完工後三山國王指示:到三山國王廟參拜時,應順道前去參拜百姓公廟,至今已成例俗。[4]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經內政部審查通過,成為縣定古蹟。
祀神
主祀:三山國王(西元1933年完工時,由梅山鄉信徒謝有益捐獻樟木,雕刻鎮殿三山國王神像。)
部屬:帶旨官與指揮官、馬使爺
配祀:關聖帝君、韓文公、陳林李奶夫人、註生娘娘、三山國王夫人
其他:百姓公:三山國王廟址原處於太和街「百姓公」落腳處,百姓公禮讓,今前殿奉祀三山國王,後殿為百姓公。[5]
建築
前堂牌樓面「三仙亭」如意斗栱,記錄嘉慶建廟時大和街三仙亭之廟號
文物
- 「熙朝柱石」匾:清嘉慶年間,仁宗御賜木匾
- 麒麟石質香爐:清光緒年間信徒敬獻[6]
祭典
- 新街王爺普
參見
參考資料
- ^ 陳彥伯談大和街三山國王新街王爺普|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 ^ 大埤三山國王廟-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 ^ 名稱:大埤三山國王廟-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608025)
- ^ 三山國王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 ^ 閻亞寧、王明蓀。(2002)。雲林縣第三級古蹟大埤三山國王廟調查研究。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