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重定向自龙子
名家系列條目
名家論題
离坚白合同異白馬非馬
名家人物
公孫龍惠施鄧析宋鈃
名家典籍
公孫龍子》、《鄧析子
尹文子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稷下學宮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東周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邯郸[1][2],傳說字子秉[3],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4],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而著名。與公孙龙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主要成就

其主要著作为《公孫龍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保存在明代《道藏》中[5]。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描述其生平事迹。第二章《白马论》提出「白馬非馬」,讨论概念之间相等和包含的关系,和现代集合论思想有共通之处。第三章《指物论》提出「物莫非指」,讨论现实世界和主观概念的关系。第四章《通辯論》提出「鸡足三」,第五章《堅白論》,提出「離堅白」,讨论的是物体和物体的属性的关系。第六《名實論》。

人物评价

传统上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认为,公孙龙是诡辩学的代表,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來源請求]

诸子各家普遍认为公孙龙为诡辩,但似乎又无法在辩论中胜出。《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记载了孔子的后代孔穿企图驳倒公孙龙但失败的故事。《庄子·天下篇》称公孙龙“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6]《荀子·不苟篇》中认为君子不看重惠施等名家的辩才,因为其不符合礼。君子并不是无法反驳坚白离的观点,而是不与之辩论。《荀子 正名篇》认为白马非马论是“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7]资治通鉴》中记载邹衍认为公孙龙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敦,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于是不和公孙龙辩论。[8]

周昌忠《公孙龙子新论》把公孙龙的思想和西方哲学相比较[9],认为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

张远山在著作《寓言的密码》中认为,公孙龙开创了中国的理性学派的先河。但诸子百家都未能理解他的观点。[10]

史书记载

  • 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為魏人,不知何據。
  • 《淮南鴻烈解》稱,「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11]
  • 揚子《法言》稱,「公孫龍詭辭數萬」。[12]蓋其持論雄贍,實足以聳動天下,故當時莊、列、荀卿並著其言,為學術之一。特品目稱謂之間,紛然不可數計,龍必欲一一核其真,而理究不足以相勝,故言愈辨而名實愈不可正。然其書出自先秦,義雖恢誕,而文頗博辨。
  • 陳振孫《書錄解題》概以「淺陋迂僻」譏之[13],則又過矣。明鍾惺刻此書,改其名為《辨言》,妄誕不經。今仍從《漢志》,題為《公孫龍子》。
  • 鄭樵《通志略》載此書,有陳嗣古注、賈士隱注各一卷,今俱失傳。此本之注。乃宋謝希深所撰。前有自序一篇。其注文義淺近。殊無可取。以原本所有。姑並錄焉。
  • 据《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记载,另有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有一個叫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14]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司馬遷,《史記》:趙有公孫龍,為堅白異同之辨。
  2. ^ 燕赵地灵出人杰 细数河北历史名人:公孙龙. 凤凰网.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3. ^ 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秉即龍也。據此,則龍當為戰國時人。
  4. ^ 《漢書•藝文志》:龍與毛公等並游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
  5. ^ 司馬貞索隱》謂龍即仲尼弟子者,非也。其書《漢志》著錄十四篇,至宋時八篇已亡,今僅存跡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名實凡六篇。其首章所載與孔穿辯論事,《孔叢子》亦有之,謂龍為穿所絀,而此書又謂穿願為弟子,彼此互異。蓋龍自著書,自必欲伸已說。《孔叢》偽本,出於晉、漢之間,朱子以為孔氏子孫所作,自必欲仲其祖說。記載不同,不足怪也。其書大指疾名器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自馬而齊物我,冀時君有悟而正名實,故諸史皆列於名家。
  6. ^ 莊子. 雜篇‧天下. 莊子.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7. ^ 荀子. 正名. 荀子.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 
  8. ^ 司馬光 (编). 赧王十七年. 資治通鑑 3. 齊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鄒子曰:「不可。夫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及至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繳紉爭言而競後息,不能無害君子,衍不為也。」座皆稱善。公孫龍由是遂絀。 
  9. ^ 周昌忠. 公孙龙子新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 1991. 
  10. ^ 張遠山. 寓言的密碼. 岳麓. 1999. ISBN 9787805209586. 
  11. ^ 詮言訓. 淮南子. 天下非無信士也,臨貨分財,必控籌而定分,以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無心者也。天下非無廉士也,然而守重寶者必關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于廉,不若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人,鑒見其醜則善鑒,人能接物而不與己焉,則免於累矣。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鄧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而亡國。由其道,則善無章;修其理,則巧無名。故以巧鬥力者,始于陽,常卒于陰;以慧治國者,始于治,常卒於亂。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勝則質掩,邪巧則正塞之也。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亂;雖有聖賢之寶,不遇暴亂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湯、武之王也,遇桀、紂之暴也;桀、紂非以湯、武之賢暴也,湯、武遭桀、紂之暴而王也。故雖賢王,必待遇。遇者,能遭於時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佈施而使仁無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來,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無為而自治。善有章則士爭名,利有本則民爭功,二爭者生,雖有賢者,弗能治。 
  12. ^ 揚雄. 吾子卷第二. 法言. 或問:「公孫龍詭辭數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棋,捖革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13. ^ 陳振孫. 名家類·《公孫龍子》三卷. 直齋書錄解題 10. 趙人公孫龍為白馬非馬、堅白之辨者也。其為說淺陋迂僻,不知何以惑當時之聽。《漢志》十四篇,今書六篇。首敘孔穿事,文意重複。 
  14. ^ 司馬遷. 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 [-61].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史記/卷074》,出自司馬遷史記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