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芛

锦葵科黄麻属植物

麻穎台羅:muâ-ínn)[a],又名麻薏蔴薏wěi等。

麻薏湯

簡介

麻芛為黃麻嫩芽,盛產於夏季,台灣中部地區常用來煮湯食用[1]台灣日治時期時,黃麻纖維多製作成麻布袋使用,故有種植黃麻需求。但黃麻在塑膠工業興起後便逐漸被取代。[2]

飲食文化

黃麻是臺中地區的特產之一,在彰化以北、豐原以南才有栽種。台中市南屯區土地肥、水質美,又有大肚山台地阻擋著冬季的東北季風,最適合種黃麻。黃麻又稱苦麻,黃麻的種類有種子成圓形的圓果種及種子是長形的長果種,但據說台灣所栽培的皆為吃起來有苦澀味的圓果種(長果種則不具苦澀味)[3]。每年三月播種,夏季收成,人們採下黃麻的嫩葉,經撿、搓、揉、洗四步驟去除苦味,並可依個人口味煮出特有的消暑麻芛湯。

麻芛是指它的嫩芽,黃麻是早期拿來做麻布袋的植物。而麻芛湯的作法,一般就是撕下黃麻嫩葉後搓揉,去除黏液及沖洗苦汁後,也有用小蘇打軟化,加入小魚乾(吻仔魚)及地瓜一起煮,有些人家還會加入秋葵或是莧菜或空心菜葉,芶芡後即是消暑的麻芛湯。

營養

麻芛原產於埃及地中海,有著豐富的維他命B1、維他命B2、鉀、鈣、磷、鐵以及葉紅素。

麻芛的葉紅素是紅蘿蔔的1.5倍,菠菜的3倍,維他命B1是芹菜的3.5倍,因此又被稱為「埃及國王菜」。

麻芛具有高抗氧化的功能,內含有豐富的多元酚,抑止自由基生成,本身消暑、清肺火,帶苦味

麻芛對人體有很大的幫助,不僅盛夏時飲用能夠降火氣、消暑,也能起到抗氧化、顧胃、幫助排便等功效。此外,也能用來拌米飯,增加飽足感。

文化推廣

  • 麻芛文化館:是臺中市第一座民間文化館,由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向行政院文建會爭取設置。展示館的內容包括:南屯區的歷史軌跡、珍品典藏、黃麻歷史、麻芛文化在南屯、創意藝廊等五大主題,麻芛文化館是以早期的食材,架構早期的歷史傳統及介紹常民文化。[4]
  • 豐原麻芛文化祭:首屆於2019年6月開辦,在臺中市歷史建築「舊頂街派出所」舉行。
  • 復耕、鄉土教育:近年臺中當地開始有復耕的號召,以「有土地、有農民、才有麻芛」讓麻芛的草根性與鄉土味喚起臺中人對土地的疼惜,並藉此推動國小鄉土教育。

源考

學名 (Corchorus capsularis L.),為田麻科黃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印度等地,約於 1,600 年代由荷蘭人引進臺灣種植。栽培容易且非常耐熱,夏季為其主要生產季節,「春天3月就可播種,發育快速定植後約一個月就可開始採收,可連續採收到夏季的八、九月」,但入秋後因日照變短容易開花結實,且溫度下降故較不適合種植,是一種臺灣中部(臺中、彰化等地)夏季常見的鄉土植物。「中部常以黃麻的嫩葉,經過搓揉,減少苦味的步驟,加入地瓜和魩仔魚等煮出清涼消暑的麻芛湯,是先民應對炎夏中暑的智慧。」黃麻的種類有果莢為圓形的圓果種,吃起來有苦澀味;及呈長形的長果種,不具苦澀味,葉子不需搓揉,又名[埃及國王菜]、「埃及甜麻」或「長蒴黃麻」,兩種皆可入菜。

麻芛只在中部作為食用,與設置在豐原街的帝國纖維株式會社豐原工場(前身為臺灣製麻株式會社的豐原工場)有關。早期紡織業為了製造麻布、麻繩等用品,在中部鼓勵種植黃麻,後來經濟作用退場,卻在中部留下了進食黃麻的嫩芽的「麻薏」飲食文化。

製作麻芛的作物「黃麻」原是製作麻布、麻袋、麻繩的原料。賴志彰教授在《豐原街市發展》文中提及西元1931年前後,豐原的工業發展:最具規模與意義者,第一是製材業,其次為製麻工場。黃麻在日治時代曾是中部地區重要經濟作物,黃麻的纖維被用於製作麻袋與麻繩。日治時代中期,臺灣糖米拚外銷,需用大量麻布袋,因此日治初期的明治38年(1905年)6月在臺中廳籌設「臺灣製麻會社」,1905年9月在豐原成立黃麻紡織工場(簡稱:製麻工場),經二年期的建廠與裝設機械,正式在豐原街14番地成立,以栽培麻纖維、並以麻布、麻袋、麻絲製造販售為主,當時於本島南、北及東京、大阪均設置代理店,為當時豐原極為重要的製造業之一。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臺灣製麻會社」解散改組為「臺灣製麻株式會社」,社址設在「豐原29番地」,位置就在現在的豐原火車站西側東北街以迄隆豐社區一帶,緊鄰葫蘆墩圳東汴幹線,當時地方人們都稱之為「布袋會社」。原以豐原種植最多,後來漸漸在潭子石岡臺中南屯附近也都種植很多,這與當時臺灣總督府的政策鼓勵有關。戰後被併購,最後改組為民營公司的臺灣工礦公司的豐原紡織廠,約在1950-60年代麻布袋需求與黃麻種植還很興盛,真正使黃麻產業消失的是塑化原料的興起。如今「布袋會社」工廠已不存在,生產基地也改建為住宅。

民國46年後,開始出現可食用的改良矮種黃麻(麻薏)。

其他

  • 「阿嬤的滋味」食譜:為將摘下的麻葉嫩葉搓走苦汁,經撿、搓、揉、洗後而DIY出的精萃,可自行選配地瓜(蕃薯)、小魚乾、秋葵等,即可熬煮出晶瑩透亮的麻芛湯,放涼後就是最佳消暑湯品(可冷藏),是先民應對炎夏中暑的智慧。但帶點甘苦味,不喜歡甘苦味可用埃及甜麻取代。
  • 食用部位是植物的嫩梢及新葉,它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會轉生成維生素A)、 維生素B1 、B2和多種礦物質,還含有高的抗氧化成分,是不可多得的健康蔬菜;其中飽含果膠、半乳聚糖等多醣類水溶性植物纖維組成的高粘膠液,但鉀離子偏高,100公克的麻芛含鉀約623毫克,洗腎病患應少吃。
  • 麻芛的原料「黃麻」製作的麻製品,是近來推廣環保減塑的替代品選項之一。

相關連結

註釋

  1. ^ "ínn"對應"穎"是教育部臺灣閩南語辭典的建議用字

參考資料

  1. ^ 說食依舊/台中人的思鄉之味麻芛湯. 元氣網. [202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0). 
  2. ^ 找尋麻芛. 農訊雜誌. No. 398 (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 2024-08: 16–31. ISSN 1023-2907. 
  3. ^ 朱曼萍. 麻薏對脂多醣活化巨噬細胞株發炎反應之影響: p.3–p.4. 2009. 
  4. ^ 麻芛文化館.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