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巨桃歷險記

(重定向自飞天巨桃历险记

飛天巨桃歷險記》(英語: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1996年上映的奇幻動畫電影(黏土動畫、偶動畫、定格模型動畫),部分由真人演出。此片改編自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1961年出版的同名兒童故事書,由亨利·謝利克(Henry Selick)執導、提姆·波頓監製(兩人同時也合作了聖誕夜驚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動畫電影)。故事講述被姑媽冷落虐待的七歲孤兒詹姆士(James)偶遇一名神秘老人、意外獲得具有魔力的巨型桃子後,與待在巨桃裡的六隻蟲子成為好友,用桃子作為食物兼交通工具飛天橫越大西洋的驚奇冒險。

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亨利·謝利克
监制提姆·波頓
Denise Di Novi
编剧Steven Bloom
Karey Kirkpatrick
Jonathan Roberts (電影劇本)
羅爾德·達爾(書籍原著)
原著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主演Paul Terry
Simon Callow
李察·德瑞佛斯
蘇珊·莎蘭登
Jane Leeves
米瑞安·玛格莱斯
David Thewlis
Joanna Lumley
配乐藍迪·紐曼Randy Newman
摄影弘成田[*]
制片商华特迪士尼影片
聯合電影人[*]
骷髅杰克制作公司[*]
公會家庭影視[*]
片长84 分鐘.
产地 英国
 美国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1996年4月12日
发行商博偉發行公司
预算$3800萬美元
票房$3770萬美元[1]

電影在1996年4月12日上映,雖然票房3770萬美元未能完全填補38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該片仍獲得影評界的好評,影評家主要稱讚電影的視覺效果與故事。電影在安錫國際動畫影展獲頒最佳動畫長片獎(水晶獎),同時入圍土星獎最佳奇幻片、衛星獎最佳動畫或混合媒體提名,還有7項安妮獎提名。

故事大綱

詹姆士·亨利·特羅特原本是個和父母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普通男孩,但在父母雙亡後,他被兩名生性苛薄的姑媽——史派克與史龐琪收留,過著孤寂和備受姑媽冷落虐待的生活。某天詹姆士從歇斯底里的姑媽手中救下一隻蜘蛛後,偶然遇見一名神秘的長者,從後者的手裡取得名為「鱷魚舌頭」的綠色神秘發光物,該名長者讓附近的老桃樹長出了一個巨大的桃子。發現巨桃的史派克與史龐琪喜出望外,將老桃樹與巨桃做為招攬遊客的觀光景點盈利。詹姆士趁夜接近並吃著巨桃的果肉,當巨桃被吃出一道通往內部的深痕後,詹姆士出於好奇攀爬進巨桃深處的坑洞,遇見待在巨桃裡的六隻蟲子:蜈蚣先生、蜘蛛小姐、老蚱蜢瓢蟲小姐、蚯蚓螢火蟲,還和牠們成為朋友。當蟲子們聽見兩個姑媽正在尋找詹姆士的時候,蜈蚣先生率先砍斷了連接桃子和桃樹的莖枝,造成巨桃滾至大西洋

蟲子們將巨桃改裝成適合飛行的型態,因為詹姆士與蟲子們交談期間,表示他夢想著像他父母希望的那樣、參觀位於紐約市帝國大廈,他們決定乘坐巨桃飛往紐約市。旅途中,他們取用巨桃的果肉作為糧食,陸續遭遇北極冰冷水域中的巨型機械鯊魚和亡靈骷髏海盜,還有當年令詹姆士的父母喪生的暴風雨犀牛,詹姆士雖然害怕,但還是將他的朋友們帶到了安全的地方,並在犀牛用閃電擊中巨桃之前與之對峙。

後來,詹姆士連同巨桃墜落至下方的城市,降落在帝國大廈的頂部,此景吸引了大量人群前往現場圍觀拍照,連記者也抵達現場採訪此事。當詹姆士經由消防隊的協助離開帝國大廈頂部後,史派克與史龐琪因為透過新聞轉播獲知他的行蹤,趕到現場要求詹姆士交還巨桃並跟她們回家,然而詹姆士不為所動,不但向在場的眾人說明他與蟲子們經歷的奇幻冒險經歷,還揭發過去被姑媽虐待的真相,令史派克與史龐琪勃然大怒,試圖用偷來的消防斧攻擊詹姆士,但被及時趕到的蟲子們出面阻止,在場的警察也順勢將史派克與史龐琪逮捕歸案。蟲子們的出現也讓原本懷疑乃至於嘲笑詹姆士的部分人們,開始相信詹姆士所言屬實。詹姆斯順勢將他的蟲子朋友們介紹給在場所有人士,還同意讓孩子們分食這顆巨桃。

經歷此事,詹姆士與蟲子們不但成為一家人,還將巨桃剩下的桃核改造成座落於中央公園、提供他們生活的小屋,留在紐約市的蟲子們也各自事業有成和獲得名望。蜈蚣先生投身政壇,競選紐約市長;蜘蛛小姐開了一家俱樂部;蚯蚓先生成為一家護膚品公司的吉祥物;瓢蟲選擇擔任婦產科醫生;蚱蜢先生成為聞名樂壇的小提琴手;螢火蟲夫人成為自由女神像火炬中的光源。故事的最後,詹姆士與他的新家人和朋友一起慶祝他的九歲生日,他也繼續向人們訴說這段驚奇的冒險經歷。

主要角色

外部链接

  1. ^ Top 100 worldwide b.o. champs. Variety. January 20, 199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