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北屏(1914年6月30日—1970年9月27日)原名韩立[1]江苏扬州人。男,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后历任于镇江、扬州等地,曾担任记者、编辑和民教馆职员,《诗志》月刊主编,五路军救亡工作团团员,《广西日报》编辑、编辑主任,《扫荡报》编辑主任,香港南国等影片公司编导委员,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文学部副主任、教授,后到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主席。

主要事迹

韩北屏初中就读于梅英中学(现扬州中学)。曾於镇江怡大参药行当学徒。 1932年,韩北屏发表第一篇作品《铁犁》,后任《江都日报》编辑主任。 1934年,韩北屏创办并主编《菜花》、《诗志》等月刊。 1950年,韩北屏到广州并在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任教。 1955年,韩北屏任《作品》月刊编辑。 1959年,韩北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任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出版散文集《非洲夜会》。1970年9月27日,韩北屏逝世。

人物生平

韩北屏,1914年生于扬州,家住仁丰里五巷,青少年时期在扬州、镇江两地度过。他在梅英中学(扬州中学)读初中时,家中弟妹七人,生活负担重,他身为长子,无力继续升学,父亲送他到镇江怡大参药行学生意。由于喜爱文学,他以“露珠”等笔名开始在镇江一些报刊上发表诗文,参加了镇江文学青年创办的朝霞社。 因职业的缘由,韩北屏平时养成衣着整洁、举止温文尔雅的习惯。当时他结识了诗人路易士、常白等,受他们诗风影响,韩北平的诗词言辞华丽,追求意境。 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由于他写了篇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作品《铁犁》,牵涉到镇江新闻界一件诉讼,韩北屏回到扬州避居。事态平息后,他到《江都日报》任编辑,曾和文友们在扬州创办世界语协会。 1937年岁首,朝霞社举行年会,席间有人提议写诗的社友即兴为大家作几首诗。韩北屏当时穿一身西服,他斜仰着头,微笑的脸上架副金丝眼镜,边听别人朗诵,边看着自己吐出的烟圈出神。轮到他时,他朗诵道:“春天就要来了,在朋友们欢聚的时刻,我狂吸着‘五月花’(指‘五华’牌香烟)。”另一位朋友接着吟道:“年轻人向着朝阳,友情比春花更鲜艳,馥郁而芬芳。”全场报以掌声。后来有段时间,韩北屏曾在上海主编《菜花》、《诗志》杂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北屏参加了江都文化界抗日宣传队,编印抗日救亡的报刊,创作抗日救亡的歌曲。1937年底扬州沦陷,韩北屏随抗日宣传队辗转大别山、武汉、桂林,后在广西日报社担任编辑,结识了夏衍、田汉、杜宣等人。为了抗议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反对蒋介石独裁,桂林文协于1942年冬举行纪念“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活动,声势浩大,振奋人心。韩北屏在《广西日报》上刊载了许多报道文章,全力支持这项活动。抗战胜利后,他到了广州,曾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负责编剧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韩北屏一直勤奋写作,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新生事物。他在广州华南文艺学院任教期间参加过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有次外出,他的帽子被土匪的子弹打飞了,他根据这段经历写出反映南方土改生活的小说《高山大峒》。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韩北屏调中国作家协会,负责对外联络工作。

主要作品

1953-1964年,韩北屏写下7部小说、4部诗集、3部电影、1部报告文学集。著有诗集《人民之歌》、《江南草》、《和平的长城》,小说集《高山大峒》、《荆棘的门槛》、《没有演完的悲剧》,散文集《史诗时代》、《非洲夜会》,报告文学集《桂林的撤退》,长诗《鹰之妻》等。

參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