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大馬路

澳門青洲的街道

青洲大馬路(又稱青洲新路,葡萄牙語: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面的一條道路,屬花地瑪堂區。青洲大馬路約長806米[1],東起拱形馬路,西至青洲河邊馬路。是澳門市區通往青洲的交通要道。

 
       
青洲大馬路
(青洲新路)
 
       
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
2008年的青洲大馬路
道路長度806米(2,644英尺)
道路宽度[convert: 無效數字]
车速限制60公里每小時
地點澳門 澳門花地瑪堂區
起點巴波沙大馬路、拱形馬路罅些喇提督大馬路
主要路口
  • 青洲新巷
  • 花地瑪教會街
  • 蘇沙醫生街
  • 白朗古將軍大馬路
  • 蓮花街
  • 和樂大馬路
  • 蓮花巷
  • 收容所街
  • 何賢紳士大馬路
  • 沙梨頭北街
終點青洲河邊馬路

沿革

昔日的青洲原是澳門半島的外島,沒有道路相連。自明朝起葡萄牙人獲准定居澳門,租界並沒有包括授權管理青洲島,但已開始在島上進行活動及興建教堂。1887年起,葡萄牙人圖佔青洲海域。[2]1889年,澳門政府將青洲海域填海成堤,將澳門半島與青洲連接[3],並即在堤道修建道路,將此島納入葡屬澳門[4]

1893年,馬路的葡文名稱以當時在位的澳門總督佈渣(葡萄牙語:Custódio Miguel de Borja)命名;中文名稱則因其連接青洲島而起名「青洲大馬路」。因青洲本不屬葡萄牙人租界,乃1828年由聖保祿學院院長所買,故修築馬路時曾引來極大爭議。[1]據《澳門掌故》所載,昔日在島上租地設英泥廠的英國人知道澳門政府建堤後,便在正堤要衝建一鐵閘使堤道與島「離一二丈遠」,兩地未能真正將相連。[3]1919年,澳門政府在青洲島堤岸附近挑浚海道,築成一長五十丈、寬十丈的路面。[2]廣東軍政府曾為此向澳門總督提出抗議及派員到青洲視察。葡萄牙人要求立即劃界,但因正值中國南北未統一而無果。[2]1923年,澳門政府進行填海工程,將青洲堤道兩旁填為陸地,青洲堤道土地擴闊增多。英泥廠在1925年遷離後,鐵閘遂被拆除,青洲與堤道連貫工作即告完成。[3]在昔日堤道旁的新填地上,建有青洲坊。時至今日,連貫青洲與澳門半島的海堤早已無跡可尋,成為澳門半島之西北地區。

附近街道

重要地點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及註釋

  1. ^ 1.0 1.1 青洲大馬路,澳門街道的故事,ISBN 99937-710-6-6
  2. ^ 2.0 2.1 2.2 近史所出版《澳門專檔》史料介紹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2-14.,莊樹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3. ^ 3.0 3.1 3.2 名勝古蹟掇拾-青洲,《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ISBN 972-97840-1-9
  4. ^ 附件一:澳門大事記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6-18.,澳門百科全書
  5. ^ 青洲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與取名背景. 訊報. [202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