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聲

台灣藝術家

陳英聲(1898年12月16日—1961年5月28日)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是日治時期台灣新美術的開路先鋒,積極參與臺灣早期的畫會活動。他是「臺展三少年」的郭雪湖,及楊三郎夫人許玉燕等人,在公學校時期的啟蒙老師,也是日治時期最早前往朝鮮寫生旅行的臺灣畫家之一。

陳英聲
出生1898年12月16日
日治臺灣台北州台北市蓬萊町
逝世1961年5月28日(1961歲—05—28)(62歲)
臺灣台北
国籍 大日本帝国(1898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61年)
知名于繪畫
配偶蘇笑
儿女陳碧雲、陳學褒

早年事跡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陳英聲
注音ㄔㄣˊ 一ㄥ ㄕㄥ
日語假名チンエイセイ

陳英聲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北州台北市蓬萊町七十八番地。父親陳直卿先生為一名漢醫師、詩人以及實業家,母親為張于綢女士。

1913年於大稻埕公學校畢業,1914年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就讀時,受教於當時也在該校任教的老師石川欽一郎先生,開始學習西洋水彩畫,也開啟了要追隨老師,步老師後塵以旅行寫生,推廣美術,譜曲作樂為志業。

1918年畢業後任教於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日新公學校),期間曾經指導時為三年級生的(畫家)郭雪湖先生,1921年任教於大稻埕女子公學校時也曾經指導過(畫家)許玉燕女士[1]。1922年至1936年任教於蓬萊公學校時,仍持續鼓勵,教導學生作畫,提高學生們對繪畫的興趣。這期間在校用心教學,並推廣社區文藝活動,屢獲卓越貢獻獎盃。 1922年發表「牛啊 牛啊」童謠,至今仍在流傳。[2]。同年的1月31日,陳英聲先生與茶商蘇良登先生三女蘇笑女士結婚,1923年1月6日長女陳碧雲女士出生,1927年12月8日三男陳學褒先生出生(戶政事務所記載是為“三男”)成年後與洪鬆女士結婚,1960年12月在台北市大同街產下陳意徹,為陳英聲先生的長孫。

致力於推動新美術,創作顛峰時期

1924 年,在石川老師推動下, 陳英聲與倪蔣懷,陳澄波, 陳承藩, 藍蔭鼎, 陳植棋及陳銀用七人以七星山為名,成立「七星畫壇[3]」,為台灣最早推動美術運動的美術團體,也是第一個由台灣人組成的畫會組織,自 1926 年起,每年在台北博物館(即今 國立臺灣博物館 的前身) 舉辦一次會員作品聯展。

1928年七月份,曾至滿州、朝鮮、日本旅行寫生[4],是日治時期最早前往朝鮮寫生旅行的臺灣畫家之一(作品: <金州斜陽>、<平壤 大同江>、<平壤 練光亭>、<金剛山 九龍淵>、<大連 老虎攤> 等),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藍蔭鼎也有同行。回台後於同年11月16日至20日於「大稻埕蓬萊閣」舉辦滿鮮內地旅行作品展覽會30件個展。1934-1935年間,亦曾與藍蔭鼎先生至屏東大武山村落旅行寫生,所知作品有<山地風景(卡卑揚社)>、<大武的初春>、<原始之村>。<山地風景(卡卑揚社)> 並於2021年5月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協百年特展展出。

1924-1936年間持續参與畫會運作(1924年七星畫壇,1927年台灣水彩畫會,1929年台灣洋畫自由研究所(隔年更名為台灣繪畫研究所),1929年“赤島社”,1932年“一廬會”,1934年日本水彩畫會),推廣西洋水彩畫運動與交流。其間作品亦曾入選第3,4回台展(1929年<後巷>,1930年<畫室>)以及第21,23回日本水彩展(1934年<夕膳>,1936年<原始之村>)。

公共事務與商務時期

除了致力於推動新美術,陳英聲先生與夫人蘇笑女士,亦積極推動學齡前幼兒教育,並曾於1925年至1947年間於港町經營「大稻埕幼稚園」。夫人蘇笑女士(擔任大稻埕幼稚園園長)曾於1937年4月在<台灣婦人界>雜誌裡發表"兩親再教育"的幼教心得。

1937至1947年間参與多項公共事務與商務活動,曾任台北市北區生活改善會(即現台北市立圖書館延平分館之前身)評議委員及理事;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賣捌人匿名組合員(批發商); 台北商工協會理事以及台灣茶商公會書記等等,可謂當代極為活耀之商務人士。

1940年12月28日(昭和15年) ,曾變更名字為德山忠正,爾後的畫作也改以德山忠正落款。

晚年

陳英聲先生自1925年起到1947年一直設籍並生活在港町三丁目四十四番地,1948年二月補設籍於延平區甘谷街,在1961年5月28日逝世於台北市大同街。享壽63歲!

陳英聲先生也曾於1950年長女陳碧雲出嫁時送給女兒畫作八幅作為紀念,由後代家屬收藏。除此之外,目前僅知順益台灣美術館收藏一幅陳英聲先生的"街景挑夫"水彩作品畫[5],並曾於2020年10月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 另有一幅作品名為"仕女圖"的木板油彩在陳澄波的收藏裡,並出現在陳澄波全集第七卷個人史料(II) 。

知名與留存作品

作品名稱 年份 獎項 說明
金州斜陽 1928 至滿州金州旅行寫生

同年11月於大稻埕蓬萊閣展出

平壤 大同江 1928 至朝鮮平壤大同江旅行寫生

同年11月於大稻埕蓬萊閣展出

平壤 練光亭 1928 至朝鮮平壤大同江旅行寫生

同年11月於大稻埕蓬萊閣展出

金剛山 九龍淵 1928 至朝鮮平壤金剛山九龍淵旅行寫生

同年11月於大稻埕蓬萊閣展出

大連 老虎攤 1928 至滿州大連老虎灘旅行寫生

同年11月於大稻埕蓬萊閣展出

後巷 1929 第 3 回台展入選[6]
畫室 1930 第 4 回台展入選[7]
遼陽十二層塔 未知 於 1933 年元月明信片致陳澄波先生
夕膳 1934 第 21 回日本水彩畫展入選[8] 於 1934 年元月明信片致陳澄波先生
靜物(三品) 推估1933-1934 與1934年入選日本水彩畫展的《夕膳》有相似趣味。

並於2021年5月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協百年特展」展出

靜物(佳餚) 推估1933-1934 與1934年入選日本水彩畫展的《夕膳》有相似趣味
山地風景(卡卑揚社) 1934-1935 與藍蔭鼎先生至屏東大武山村落旅行寫生

並於2021年5月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協百年特展」展出

大武的初春 與藍蔭鼎先生至屏東大武山村落旅行寫生,於 1935 年元月明信片致陳澄波先生
原始之村 第 23 回日本水彩畫展入選 與藍蔭鼎先生至屏東大武山村落旅行寫生
街景挑夫 未知 現由順益台灣美術館收藏,並曾於2020年10月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
仕女圖 未知 贈陳澄波先生,由陳澄波基金會收藏,為目前所留存唯一木板油畫作品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許玉燕女士.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2. ^ 1922年5月1日刊於《台灣教育》第240期,現重新收錄於2018年《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台灣童謠讀本(1)》中
  3. ^ 存档副本. nrch.culture.tw.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4. ^ 【名單之後】從平壤大同江到滿洲大連港:1928年陳英聲的東北亞寫生旅行 -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2021-04-29 [202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中文(臺灣)). 
  5. ^ 順益台灣美術館. www.shungye-art.org. [202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6. ^ 台展圖錄目次. ndweb.iis.sinica.edu.tw.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7. ^ 台展圖錄目次. ndweb.iis.sinica.edu.tw.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8. ^ 790.1903-1979.藍蔭鼎.年表. web.archive.org. 2007-08-27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