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陶瓷修復工藝[1],指用延展性强的金属片(金、银、铜、铁)通过敲击成形,制成扁平菱形的騎馬釘(称为锔钉锔子),将已破碎或出现璺痕的陶瓷器结合起来的技术。[2][3][4]

锔瓷技艺/锔艺
东乡族钉匠工艺、尚氏锔艺传统锔艺、锔刻瓷技艺、陶瓷修复技艺(鋦瓷))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抚顺市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
山东省潍坊市肥城市威海市环翠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
上海市奉贤区
分类传统技艺
序号65
32
414
81
244
编号项目Ⅷ-11
Ⅷ-26
Ⅷ-94
Ⅷ-1
Ⅷ-100
登录2008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9年
以鋦瓷技藝修補的瓷器

名称

玉篇》解释“锔”字为“以铁缚物”[5][6],原本并未特指陶瓷修复,而更多用于建筑造船等行业。古代对这种手法称为“钉钉”[7]或“骨路”[8]。今天此手艺一般用作修复锅、碗,其手艺人在今北方方言中称为“锢炉匠”“锢炉子”“锢漏子”“锢漏锅”“锢镥子”“锢露子”“锔匠”“锔盆(碗)儿的”“锔漏子匠”“锔碗匠”“小炉匠”“碗儿匠”;晋语太原话称为“钉盘儿碗的”,吴语称为“钉碗担”“修缸担”“补甏担”[9]“修坛匠”[10]闽南语称为“钉陶工”“补鼎的”“补硘仔”“补钉”,粤语客语称为“补镬公”“补镬佬”。[11][12]

历史

 
以鋦瓷技藝修補的十九世紀梅森瓷英语Meissen porcelain

使用钉子修补器物由来已久,如古希腊萨摩斯岛萨摩斯红陶,便使用金属条绑接或用 X 型铆钉连接修补。[13][2]中国最早有据可查的以钉子修补瓷器的记载,有不少文章认为是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画中出现了疑似为锔匠的人物像[3][13]。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锔匠不见于北宋原本,仅在明代仇英摹本中出现过类似人物,而谣传所用的人物像实来自清代周鲲的《村市生涯图册》,因此不能将年代定位至北宋。[14][12][15]

最早确切地以文字形式记载锔瓷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其中写明使用金刚石“钻玉补瓷”,已经具备了今天的锔瓷技术的主要要素。嘉靖37年(1558),王问所绘《煮茶图》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锔钉修补过的瓷罐,而到了万历11年(1583)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其《中国札记》中则对锔瓷工艺流程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12]外国的锔瓷,最早有据可查的是日本的青瓷茶碗“銘馬蝗絆”[17]伊藤東涯日语伊藤東涯享保12年(1727)为其写作一篇《馬蝗絆茶甌記》,其中亦说明传自中国。除此之外,在欧洲18-20世纪,锔瓷也曾辉煌一时,出现了大量锔补的瓷器文物。[14]

东乡族聚居的临夏州东乡县,有不少地名以当地传统上聚居的工匠行业命名,其中锁南镇伊哈池村之「伊哈池」,在东乡语中即意为「碗匠」[18],东乡族钉匠手艺亦被评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具

旧时的锔匠走街串巷,肩挑扁担,扁担两旁各一个提梁小木柜,分别装各种工具和生火用的风箱。[12][註 1]扁担上会挂“行标”——“三角飞檐旗”,且会配拨浪鼓(或双面有槌的小铜锣),以作吆喝。[15][4]

锔瓷钻

锔瓷钻,也即民间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中的金刚钻。一般分为三个种类:

  • 皮钻

也叫“手拉钻”,流行于山东地区。

其形制为:一根木制的15-20cm左右的立杆,一端镶有钻头,另一端装有可活动的构件,以手持固定;一根木制横杆,横杆一端固定有皮筋,绕在立杆上绑好。使用时,固定立杆,左右拉动横杆即可。

  • 弓钻

流行于河南地区。

其形制为:一根铁制的5-10cm左右的立杆,立杆一端镶有钻头;一把类似于二胡所用的弓;一块石头或金属,称为“手骨”。使用时,将弓弦在立杆上缠绕一圈,将手骨放在掌心以防止摩擦到手掌,扣住立杆固定,左右拉弓即可。弓钻的原理与皮钻相同,但由于弓弦程长,铁立杆半径短等多方面原因,弓钻速度最快,但较易磨损。

  • 砣钻

也叫“舞锥”“舞钻”,流行于河北地区。

其形制为:一根木制立杆,底部镶有钻头,靠近底部固定有一块陀螺(或类似的配重物);一根横杆,绳线固定在横杆两头,并缠绕在立杆上。使用时,固定立杆,上下推拉横杆,立杆在陀螺带动下旋转。[15][12][19]

此外,尚有手摇钻等其他种类。[19]

锔钉

 
锔钉的模式图

又称“锔子”、“扒钉”、“蚂蟥钉”或“蜈蚣钯”[20],吴语称作“褡钉”“碗褡”或“褡襻”,呈“ㄇ”形,通常为匠人根据待修复器皿状况,剪出合适的金属片现场打制。一般为柳叶形騎馬釘,外表状似现在的订书钉,但并无一定之规。在做工艺品修复时,也会使用经过精心设计的特制花样的锔钉,称为“花钉”。[12][19]

其他

此外一般还会用到锔钉锤、剪刀、镊子、锔钉钳、金刚锥(杭州话称“箍子棒”)、弧勾刀、毫钩、锉刀、砧子、生铁块等。[21]

技艺

2020年8月19日 西安锔瓷手艺人的绝技:给灯泡“做手术”

作为手艺的锔瓷又称“锔活”,分为面向民间生活器皿的“粗活”(“行活”、“常活”)和面向工艺品的“细活”(“当活”、“秀活”)两类[12][3][2],后者又称“锔活秀”。无论哪一类,通常都以以下流程进行:

前期准备

  • 去灰扫尘。 清理影响粘合的灰尘。
  • 拼碴对缝。 将碎瓷片拼合回恰当的位置。
  • 粘合捆绳。 使用粘合剂将瓷片初步固定,然后用绳子扎紧。现代工艺则也有使用胶带并省略捆绳的步骤的。
  • 定点划位。 根据裂缝实际情况,计算出需要打钉的位置,在瓷器上标记出来。

实际操作

  • 定窝钻眼。 也称作“凿缝”[9]。首先使用金刚锥,在上一步定出的位置上轻轻凿出一个小窝,以便金刚钻找准位置。接着,使用金刚钻钻孔。此时,把皮筋缠绕在金刚石钻杆上,左右来回拉动用一根细竹竿两端拴紧细线做成的锔弓使钻杆旋转,利用钻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缝两侧钻出倒燕尾孔(面小内大的小孔),孔深应为壁厚的2/3左右。[13][15]
  • 制作锔钉。 也称作“钉襻”[9]。剪下大小合适的菱形金属片,锻打、裁剪,使之形状合宜,最后用镊子及毫钩将其置入两个对应孔内,以锔钉锤平整之。如待修器皿为缸等大件,则也有熔炼、热锻制锔钉的。[19]
  • 上腻堵缝。 也称作“补砂”[9]。锔钉全部上完后,以油灰沿缝涂抹,再用鸡蛋清(或糯米汁)调上石膏、生石灰、瓷粉或水泥制成干糊状的腻子,以弧勾刀填入缝隙中。最后,使用锉刀、砂纸等精细修整成形。[12][21]
  • 试水。 匠人用修好的碗向主人讨一碗水喝,以示修复成功,滴水不漏。

文化民俗

吆喝民谣

  • 锔盆锔碗锔大缸嘞——!

最常见的吆喝。通行于各官话区。

  • 钉碗钉碟子哩![22]

兰州话吆喝。

  • 钉锅钉碗吆,钉锅钉碗吆![23]

西北东乡族钉匠吆喝。

  • 修缸哦,补甏来,缸要补,甏要修,磨成粉也好修,敲破也好修。[9]

吴语绍兴话吆喝。

  • 锔盆锔砚锔大缸,挑着担子走四方。今个儿不把别处去,一心要上张家庄……[24]

天津市汉沽区民谣。

  • 锔盘子锔碗锔大缸啊,大缸里坐着个花姑娘啊。花姑娘的辫子长啊,滴溜当啷甩腚上啊。辫子铰了不吃饭啊,婶子大娘都来劝啊……[25]

济南民谣。

西北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地方戏保留节目,如陕西鼓书

衍生熟语

  •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 阿乌卵冒充金刚钻

上海话俗语,意义同上。

  • 锢炉匠戴眼镜——找碴儿

锔匠修复瓷碗时,需要将碎碴子拼好,故有此语。

  • 锢漏子摆手——不锔(拘)

济南话歇后语。济南话“不拘”表示“无所谓”。

  • 江西佬锔碗——嗞咕嗞(自顾自)

吴语歇后语。“嗞咕嗞”为钻眼时的拟声词。

參見

备注

  1. ^ 补锅、缸需要风箱,锔碗并不需要。如匠人不兼补锅、缸,专门锔碗,则可能并不会携带风箱。

参考资料

  1. ^ 存档副本.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1). 
  2. ^ 2.0 2.1 2.2 刘鹏; 宋充. 传统锔瓷手艺的存续与再生. 中国陶瓷. 2014-01-05, 50 (11): 44–46. doi:10.16521/j.cnki.issn.1001-9642.2014.11.009. 
  3. ^ 3.0 3.1 3.2 黄修林; 黄思洁; 欧阳小胜.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陶瓷学报. 2015-04-18, 36 (4): 434–436. doi:10.13957/j.cnki.tcxb.2015.04.020. 
  4. ^ 4.0 4.1 徐美慧. 浅论民间传统锔瓷. 美术大观. 2015-02-15, (2015年第2期): 065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5. ^ 玉篇·卷十八》:「君玉切,以鐡縛物也」
  6. ^ 类篇·卷四十》:「拘玉切,鐵束物也」
  7. ^ 太平御览·杂物部二》:「楊龍驤《洛陽記》曰:石牛一頭,在城西北九重里。耆舊傳說:往者石虎當襄國,石牛夜喚,聲三十里。事奏虎,虎遣人打落牛兩耳及尾,以鐵釘釘四腳,今現存。」
  8. ^ 老學庵續筆記》:「市井中有補治故銅鐵器者,謂之『骨路』,莫曉何義。《春秋正義》曰:『《說文》云:「錮,塞也。」鐵器穿穴者,鑄鐵以塞之,使不漏。禁人使不得仕宦,其事亦似之,謂之禁錮。』余案:『骨路』正是『錮』字反語。」
  9. ^ 9.0 9.1 9.2 9.3 9.4 於泽锋. 腾豪村的“非遗”之路. 绍兴日报 (11764期) (绍兴日报社). 2018-01-19: 第三版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10. ^ 王夷; 阮西内; 余西萌. 即将消逝的手艺①:寂寞的修坛匠 30万个酒坛一人维护. 浙江新闻. [2020-01-14]. 
  11. ^ 许宝华,宫田一郎 (编). 汉语方言大词典.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04. ISBN 7-101-00817-8.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徐美慧. 由技到艺的民间传统锔瓷艺术. 2015-06-30: 18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13. ^ 13.0 13.1 13.2 郭琪美. 传统民艺“锔瓷”的嬗变研究.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14. ^ 14.0 14.1 袁啸波. 锔瓷,从中国到海外. 收藏. 2015年12期: 18-25. 
  15. ^ 15.0 15.1 15.2 15.3 黄思洁. 传统“锔瓷”工艺特点及发展研究. 2016-06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16. ^ 本草纲目·卷10》:「時珍曰,(金剛石)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17. ^ 青磁茶碗 銘馬蝗絆. e国宝.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18. ^ 陈海汶. 东乡族 大山深处的虔诚信徒. 中国国家地理. [202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19. ^ 19.0 19.1 19.2 19.3 锔艺心生. 探索·发现 《手艺》. 第七季. 2017-06-07 [2020-01-17]. CCTV-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7). 
  20. ^ 陈馨. 陶瓷修复技术之锯钉补瓷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 文博. 2006年第3期: 49–58. 
  21. ^ 21.0 21.1 刘园; 王老邪,龚为. 跟王振海学锔艺. 中华手工. 2012年8月刊: 012–015. 
  22. ^ 刘家兵. 从碗儿匠到专用消毒碗牛大碗见证兰州的变迁. 兰州日报 (R03版). 2009-08-20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23. ^ 钟翔. 钉匠的技艺. 经济日报 (13102). 2017-11-05 [2020-02-09]. 
  24. ^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歌谣集成 天津卷. 北京: 中国ISBN中心. 2008-03: 505. ISBN 7-5076-0300-8. 
  25. ^ 董文斌 (编). 济南老民谣集锦.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13-09: 138. ISBN 978-7-5488-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