萑苻之乱,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郑简公八年)郑国的盗贼聚集在萑苻之泽(芦苇塘),被子太叔平定。

郑国的子产(公孙侨)有病,对子太叔(游吉)说:“我死后,你必定执政。唯有有德者能以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莫若严厉。火势猛烈,民众看着就怕,所以死于火的人很少。水性懦弱,民众轻视而玩弄,死于水的人很多。所以宽大不易。”子产得病数月去世。子太叔执政,不忍严厉,而奉行宽大政策。郑国很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生的湖泽(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里作乱。太叔后悔没有听子产之言。发动徒兵攻打萑苻之盗,将他们全部杀死,郑国的盗贼稍稍收敛。 孔子评价这件事,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能调和。

參考文獻

  • 春秋左氏傳 昭公二十年》: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