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布林斯利·谢立丹

愛爾蘭劇出生的作家,英國輝格黨政治家。
(重定向自谢立丹

理查德·布林斯利·謝立丹(英語: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51年10月30日—1816年7月7日),或譯謝里丹愛爾蘭劇作家,英國輝格黨政治家。谢立丹出生于一个演员家庭,从小就与剧院有接触,还做过得勒利街剧院的导演和股东。他总共写过七个剧本,其中有六部是在1775-1779年完成的。后来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放弃了戏剧创作的生活。在谢立丹的创作中《情敌》(1775)和《造谣学校》(1777)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戏被归类为社会风俗喜剧,拜伦对他的戏剧和演说都十分推崇。

The Right Honourable
Richard Brinsley Butler Sheridan
海軍財務官
任期
1806—1807
总理第一代格倫維爾男爵威廉·格倫維爾
前任喬治·坎寧
继任喬治·羅斯(George Rose)
个人资料
出生(1751-10-30)1751年10月30日
愛爾蘭都柏林
逝世1816年7月7日(1816歲—07—07)(64歲)
英國倫敦萨维尔街14號
政党輝格黨
配偶Elizabeth Ann Linley、Esther Jane Ogle

生平

 
約翰·霍普納繪製的《紳士肖像》(Portrait of a Gentleman),畫中人物可能就是謝里丹

理查德·布林斯利·谢立丹出生於都柏林,家住多塞特街(Dorset Street)。他曾就讀於格拉夫頓街上的英語語法學校。1758年全家定居英格蘭[1]。1762年至1768年間,他就讀於哈羅公學[2]

其母弗朗西丝·谢里登(Frances Sheridan)是一位劇作家、小說家,其父托馬斯·謝里丹(Thomas Sheridan)曾是都柏林皇家劇院(Theatre Royal)的經理、演員,但在搬到英格蘭後放棄了演藝工作,主要靠寫英語教育方面的書籍為生[3]。他兒子從哈羅公學畢業後,他為兒子聘請了一位名叫路易斯·克爾(Lewis Ker)的私人教師,在倫敦的家中教他學習,另外又請了多米尼克·安傑洛(Domenico Angelo)教兒子擊劍和馬術。[2]

1772年因他追求的女子伊麗莎白·安·林利(Elizabeth Ann Linley)遭公開誹謗,理查德·布林斯利·谢立丹與寫下造謠文章的托馬斯·馬修斯(Thomas Mathews)上尉發生兩次決鬥。第一次原定於海德公園,但因為人太多所以改到科文特花園的城堡酒館(Castle Tavern)[4]。謝立丹獲勝,並接受了馬修的求饒。馬修公開道歉,但要求再次決鬥。第二次決鬥中二人的佩劍全都打到斷裂,人也都受了傷,但謝立丹傷得更重些,之後過了八天才緩過來[5][6]

 
《理查德·布林斯利·谢立丹夫人》,托馬斯·庚斯博羅

同年,他與伊麗莎白·安·林利結婚。1775年,謝立丹的《情敵》(The Rivals)在皇家歌劇院上演,同年,他的作品《伴娘》(The Duenna)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777年,他的名作《造謠學校》上演。謝立丹成名極快,1776年從大衛·加里克手裡買下皇家劇院的股份,他後來寫下的作品也都在該劇院上演。[7]

 
1805年詹姆斯·吉尔雷繪製的諷刺畫:謝立丹打開一瓶雪莉酒

1780年,謝立丹作為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的盟友進入下議院,但據說他的議員身份是花了五基尼買來的,所以他還一度發表演講闢謠。1787年,謝立丹彈劾沃倫·黑斯廷斯[8]。1812年,他在下議院選舉中落選。

1815年12月,謝立丹疾篤,次年逝世,死後葬在西敏寺詩人角。1825年,托馬斯·摩爾出版了《理查德·布林斯利·谢立丹生平回憶錄》(Memoirs of the Life of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参考资料

  1. ^ Thomas Sheridan Biography. James Boswell Info.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2. ^ 2.0 2.1 Rae 1897,第78頁.
  3. ^ Rae 1897a,第87–88頁.
  4. ^ Wheatley 2011,第19頁.
  5. ^ Steinmetz 1868,第17頁.
  6. ^ Fintan O'Toole: A Traitor's Kiss
  7. ^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Theatre, edited by Phyllis Hartnoll, OUP (1951)
  8. ^ John O'Connor Power, 'Irish Wit and Humour', Time, 1890. p.480. The Making of an Orator, 1906, pp. 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