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慶
謝德慶(1950年12月31日—),出生於臺灣屏東南州,美籍台裔藝術家,工作並居住於紐約。他曾為非法移民十四年,直到1988年獲得大赦。[1]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稱他為「大師」。[2]
謝德慶 | |
---|---|
出生 | 中華民國臺灣省屏東縣溪州鄉(今南州鄉) | 1950年12月31日
国籍 | 美国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高中肄業 |
知名于 | 當代藝術 |
知名作品 | 1978-1979 籠子 1980–1981 打卡 1981–1982 室外 1983–1984 繩子 1985–1986 不作藝術 1986–1999 十三年計劃 |
生平
早期生活
謝德慶於1967年高中肄業,由繪畫開始實踐藝術。
1968年9月14日,自高中休學後,謝德慶並沒有進入藝術學院體系,而是在台北的三間畫室學畫。其中他非常讚賞席德進以解說概念而非傳授固定技法的教學方式,認為學院是學習的好環境,但並不適合他。在他寫給友人的信件中說道:「我們是不相同的。我只想當畫家,你呢?你不敢放棄大學美術系的學位、文憑。你需要的是一個保證。我呢?我不管那麼多,所以我敢這樣畫,你却不敢!」[3]
謝德慶在不止一次的受訪中提到母親對其創作的重要性。為了創作所需的花費,謝德慶必須經常向家人尋求經濟支援,在母親的支持下,於服兵役期間(1970年-1973年)完成大量作品。1973年7月,謝德慶在幼獅文化中心和臺灣的美國新聞處舉辦個人畫展。由於參觀人數稀落,謝德慶決定提早結束自己的第一次個展。沮喪之餘,謝德慶原本想把一千多件作品載往淡水河邊燒毀,轉念之後決定到一個能接納他的環境——美國紐約。此後謝德慶停止繪畫,買了一台Super 8相機並開始一系列行為作品,[3]包括《跳》。在其中他折斷雙腳腳踝。
非法移民
謝德慶在接受三個月的船員訓練後,用其作爲進入美國的途徑。1974年7月,他在費城附近的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跳船,並叫了一輛計程車前往紐約。
抵達紐約後首先住在Washington Heights 180th Street。雖然一開始很怕警察,但是為了找工作,謝德慶發現在地鐵上有些看起來就像非法移民的人,於是跟他們詢問工作機會。最初四年,追尋藝術實踐的同時,謝德慶在蘇荷區的中餐館洗盤子和做清潔工維持生計,每天工作13個小時,每小時可以獲得1.5美元的工資。打烊後就在裡面工作,避免被移民局官員逮補。雖然在台灣時就知道紐約是世界藝術中心,但是謝德慶要在紐約待了兩年後才找到蘇荷區。在這裡謝德慶認識了同樣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從此才與台灣藝術圈產生連結。其中有位藝術家經營一間中餐館,謝德慶就在餐館裡工作了兩年。[4]
在渡過四年被「浪費」的時間後,有一天他了解到,待在工作室中思考藝術而沒有生產任何東西,這過程可以是一件作品。1978年,謝德慶開始創作為人熟知的《一年行為表演》。
紐約藝術圈
1983年,在謝德慶創作《繩子》期間,艾未未抵達紐約,謝德慶當時擁有一個5000平方英尺的空間,於是將其中一間工作室承租給他,直到1993至94年左右艾未未回到中國。1991年,兩人曾經一起到Madison University參觀展覽,因而認識了徐冰。[4]
臺灣藝術圈
1993年3月某個下午,謝德慶一個人坐在伊通公園三樓展場的牆角一個下午。由於看起來像流浪漢,引起陳慧嶠和劉慶堂的關注。在詢問姓名後,陳慧嶠打電話給陳愷璜詢問此人來歷,陳愷璜聽聞是謝德慶後立刻趕到展場,此後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在台灣的這段時間,謝德慶經常在伊通與顧世勇、陳愷璜、黃文浩、魯宓和黃宏德幾人,談論藝術與生命本質的問題。1994年曾經週轉100萬幫助伊通。[5]
1995年,在將自己早期的畫作賣給一位臺灣收藏家後,謝德慶在布魯克林區買了一棟樓房,成立Earth N.Y.基金會。初期透過甄選提供工作室,讓各國藝術家至紐約進行異地創作計畫。2002年開始改為贊助藝術創作計畫。
2000年,謝德慶獲「第四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提名,本人婉拒提名。[5]
成為典範
雖然早期受到Exit Art和Franklin Furnace等另類空間的支持,謝德慶的作品一直要到2008年才開始獲得主流認可。
2008年,謝德慶與當時著名的藝評Adrian Heathfield合著《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2009年,MoMA展出作品《籠子》。同年,古根漢美術館舉辦的The Third Mind展覽,展示了《打卡》的所有物件和檔案,包括照片和錄像、一台16釐米膠卷相機和一台用來播放電影的16釐米投影機。隨後又受邀參與了2010年的光州雙年展和利物浦雙年展等。這個階段標誌了謝德慶的作品成為全球行為藝術進程中的關鍵進程,也使其作品成為典範。[6]
同時,謝德慶不再創作作品,並認為自己僅僅只是在做生活(doing life)。他仍然思考,因為思考是延續生命的基本活動,然而已沒有其它話要說。而對於自由,謝德慶表示:「我不再從事藝術了。 我不再覺得有創意了。 我不想做藝術界期望我做的事。 這是我的出口。 這是我的自由。」[7]
作品概念
在訪談中謝德慶提到自己最初的靈感來自杜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卡夫卡、卡繆的薛西佛斯、他的母親,還有紐約的當代藝術,然而這些作品並非直接的源頭。創作上,謝德慶的靈感來自個人的生活實踐和思考,並以此自問「生命對我究竟有何意義?」他表示:「我個人的態度是,生命是生命徒刑,生命是度過時間,生命是自由思考。不論是流浪漢還是國王,時間的本質對任何人都是相同的。」[8]
觀念藝術裝不下我
對於作品的「觀念」,謝德慶認為更類似「自由思考」。他曾於受訪過程中畫了一隻腳,在周圍畫出方形盒子,腳趾露在盒子外面,並對受訪者解釋:「概念藝術更像是……它切斷了腳趾。 問題就變成了沒有腳,或者人性。 他們希望它更方正。」[4]
雖然謝德慶多次說明過自己的作品概念並非源於東方哲學、身體政治或身體的忍耐與磨難,藝術界或學術界仍有不少傾向將他的作品與政治戒嚴、歷史創傷、非法移民的身體經驗連結。其中最知名的是2016年,曾任職北美館、北藝大的學者許瀞月以中研院獎金撰寫的《磋商之繩》,由於許多未經查核求證的內容,謝德慶本人在2017年以口述方式在典藏雜誌藝術觀點上澄清對其作品的誤讀。[8]
在衛報的一篇訪問中,謝德慶說道:「我不是一名政治藝術家,儘管人們可以從政治的角度自由解讀我的作品......我感興趣的是人類生活的普遍處境。」[6]
藝術作品
謝德慶的藝術創作是從繪畫開始,但很快地意識到繪畫對於創作的限制,轉而開始嘗試行為,並以攝影等形式紀錄。在創作最爲人知的五件一年的行為表演之前,謝德慶已嘗試了許多較小規模的作品。
1978年
1978年,謝德慶創作了一系列的藝術行為,《蠟筆》(Paint Stick)這件作品是以蠟筆在左側臉頰上畫一條線,靠著這條線的下方以美工刀切下一條平行線,再轉向右臉頰做相同行為。《半噸》則是站立著扶住一塊石灰板,並由兩位朋友一塊一塊加上來,直到第八塊,總重半噸。當所有石灰板都放上後,謝德慶伏倒在地,壓在身上的石灰板使他的鎖骨斷裂。 與他在餐館當清潔工有關的作品則包括《嘔吐》(Throw Up),作品過程就是持續地吃中式炒飯,直到再也吃不下吐出來。隨後則是吃水果沙拉,直到嘔吐。另外,謝德慶在餐館的工作包括每晚將超過一百張的椅子放上桌面,擦拭地板並打蠟,再將所有的椅子放回地面。他將過程以錄像方式記錄下來,總共約花了四十分鐘,這件作品名為《清潔》。[9]
一年行為表演
從1978年至1986年,謝德慶發表了五件一年表演。創作時間一年,作品之間的間隔也不超過一年。[4]
為什麼是一年?在接受Mousse雜誌採訪時說:「一年是我們計算時間的基本單位。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一年的時間。 三年、四年,是另一回事。 它關乎人性、關乎我們如何解釋時間,關乎我們如何衡量我們的存在。」[6]
- 《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簡稱《籠子》(Cage Piece)
- 謝德慶在其位於 Tribeca 工作室裏,建造了一個11.6 × 9× 8 英尺(3.54 × 2.74 × 2.44 公尺 )的木籠子,並將自己孤獨監禁於其中一年。這期間,藝術家不交談、不閱讀、不寫作、不聽收音機、不看電視。
- 《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簡稱《打卡》(Time Clock Piece)
- 謝德慶在這件作品中每小時打一次卡,一天打24次,持續一年。結果合計共打了8,760次卡,其中有133次失誤。
- 《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簡稱《戶外》(Outdoor Piece)
- 謝德慶居於紐約市的室外一年,其間不進入任何建築物,地鐵,火車,汽車,飛機,輪船,洞穴,或帳篷。
- 《一年行為表演:1983-1984》,簡稱《繩子》(Rope Piece)
- 謝德慶和藝術家琳達·莫塔諾在腰間用一條8英尺長的繩子綁在一起,卻相互不接觸一年。
- 《一年行為表演:1985-1986》,簡稱《不做藝術》(No Art)
- 謝德慶不談、不看、不讀藝術、不進入畫廊或博物館,只是生活一年。
十三年計劃
- 《謝德慶:1986-1999》,簡稱《十三年計劃》(Thirteen Year Plan)
- 在這十三年中,謝德慶做藝術而不發表。這件作品從他36歲生日(1986年12月31日)開始,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在千禧年的第一天,謝德慶在紐約的約翰遜紀念教堂(Johnson Memorial Church)做公開發佈,宣佈“我存活了”。[1]
消失
1991年,謝德慶曾經嘗試創作一件稱為《消失》(Disappearance)的作品。作為十三年計劃的一部分,他試圖逃離目前的生活,前往阿拉斯加。然而這件作品只持續了半年,在到達華盛頓州後結束。謝德慶表示這件作品使他感覺自己回到1974年剛到美國時壓抑、困難的生存狀態,但是並非孤獨。在西雅圖找工作時生存比孤獨更難,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時才更勝以往的感受到孤獨:「就像小丑一樣,你讓他們發笑。 然後你就自己回家了。 接著你會感到孤獨。」[4]
近期生活
2015年,謝德慶與李芹芹在紐約布魯克林372 Lafayette Avenue開了一間名為The Market的咖啡廳,除了咖啡和西式輕食外,還有割包、蔥油餅等中式餐點可供選擇。[10]
2017年,謝德慶成為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代表藝術家。該年度北美館改變制度,先選出藝術家後,由藝術家主動推薦合作的策展人,謝德慶選擇Adrian Heathfield,該年度展名為《做時間》(Doing Time)。
外部連結
- 謝德慶個人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策展人 Adrian Heathfield 個人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IT 出版社
- Live Art Development Agen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官方網站「謝德慶 做時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北市立美術館官方網站-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謝德慶 做時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亞洲藝術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0 1.1 伊通公園 ITPARK. www.itpark.com.tw.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 ^ Whittaker, Iona. 做時間:謝德慶訪談. 2015-03-19 [202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 ^ 3.0 3.1 伊通公園 ITPARK. www.itpark.com.tw.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 ^ 4.0 4.1 4.2 4.3 4.4 An Interview with Tehching Hsieh - Culture.org.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23-01-18].
- ^ 5.0 5.1 陳慧嶠. 被風揉皺的面孔─謝德慶. 2003-01-01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 ^ 6.0 6.1 6.2 Ardia, Mai. NYC-Based Artist Tehching Hsieh: When Life Becomes A Performance. Culture Trip. 2014-10-08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8) (英语).
- ^ 存档副本 (PDF).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8).
- ^ 8.0 8.1 回應《磋商之繩》. 典藏ARTouch.com. 2017-05-01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中文(臺灣)).
- ^ 謝, 德慶; Heathfield, Adrian. 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 臺灣: 典藏藝術家庭. 2012: 330. ISBN 9789860309829.
- ^ NYDeTour. www.facebook.com. [2023-01-18]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