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马头琴,蒙古人称为莫林胡尔(蒙古语:ᠮᠣᠷᠢᠨ
ᠬᠣᠭᠣᠷ,鲍培转写:Morin Quur,西里尔字母:морин хуур)或绰尔、潮儿[1]:153(蒙古语:ᠴᠣᠭᠣᠷ),是蒙古族常用的一种弓弦乐器,祖先为马尾胡琴,是中世纪北方弓弦胡琴的一种。
分類 | 弓弦乐器 |
---|---|
著名演奏家 | |
齐·宝力高 |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
分类 | 传统音乐 |
序号 | 66 |
编号项目 | Ⅱ—35 |
登录 | 2006年 |
命名
科尔沁草原的蒙古人称其为“潮儿”,锡林郭勒、察哈尔的蒙古人称它为奚琴(Hihil-Hor)。二者结构基本相同,但定弦法、琴弦位置和外形有差异。[1]:172
1907年,一名日本青年考古学家到内蒙古考察,在现在的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一个蒙古牧民家发现了马头琴。根据她的日记:[1]:172
“ | 这里我看到一件珍奇的乐器,我起了个名叫它马头琴吧。因为,琴端雕有马头,两只耳朵是牛皮做的。码头下面有两根缠琴弦的木轴。琴杆儿是用桦木做的,共鸣箱是野杏木做的。琴弦是马尾毛缕成的。音色低沉、阴郁,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 ” |
这是现存的最早的“马头琴”一词的记录。[1]:172
历史
传说从前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作成二弦琴,由于通常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模样雕有一个马头而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马头琴流行于蒙古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
齐·宝力高改革
齐·宝力高在1973年开始对马头琴进行改革,扩大了马头琴的音量和音域。1983年,他又对马头琴进行第二次改革,1996年发明出白松木面的马头琴(原为蟒皮面)。此外,他还对马头琴的演奏技法做过改革,加入了小提琴、二胡、四胡、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以及新的跳弓、击弓、碎弓、抖弓、连跳弓、砍弓、连砍弓等技术。[2]
1986年,齐·宝力高集合了许多内蒙古的优秀马头琴艺人,统一了他们的弓法、节奏、指法,组建了马头琴队(即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开马头琴合奏的先河。1989年6月20日,中国马头琴学会在呼和浩特成立,齐·宝力高任会长。[1]:171[2]
2001年,齐·宝力高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上率领1000名马头琴手演奏《万马奔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
2011年10月20日,齐·宝力高建立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这是中国唯一有马头琴专业的高等院校,齐·宝力高任院长,教授马头琴演奏和制作。[2]
2014年10月,齐·宝力高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马头琴学术研讨会。[2]
构造
马头琴用硬木制作,音箱有倒梯形、长方形等多种。大者琴长120厘米,小者琴长70厘米。音箱两面蒙绘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弦的特别之处是由多根马尾分为两束而成琴弦,按四度关系定弦,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发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可奏双音和泛音;使得音色与其他弓弦乐器会有较大差异。弓在弦外。
马头琴的传统定弦有3种:
- 正四度A、d。
- 反四度a、e。
- 西部地区五度定弦d、a。
在演奏时席地而坐,音箱左下角挟于两膝间,右手持马尾弓拉奏。可奏双音。音量较小。用于独奏、与四胡等乐器的合奏及民歌、说书的伴奏。为民歌伴奏时,多用三度、四度颤音模仿歌唱。常模拟马的嘶鸣。
指法
一般拉弦乐器,演奏时都是从正面压弦,马头琴则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从左向右顶弦,无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从左向右顶弦,小指够不着里弦时,它从外弦底下伸过去顶里弦(奏外弦时直接顶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