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刺史部

汉朝行政区
(重定向自荆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漢壽縣(今湖南省常德市東北),東漢末移治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及貴州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邊緣。

名稱由來

大體指漢江衡山以南的大片區域。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荊州即其一。[註 1]《尚書·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爾雅·釋地》:「漢南曰荊州。」《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釋名》云:「荊,警也,南蠻數為寇逆,州道先強,當警備之也。其地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呂氏春秋》曰:「荊,楚也。」

西漢荊州刺史部

西漢時,領南郡、南陽郡、衡山郡、江夏郡、長沙國、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8個郡國。

東漢荊州刺史部

東漢時,領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7個郡國,東漢末置章陵郡、南鄉郡、襄陽郡、宜都郡、新城郡、漢昌郡、臨江郡、西陵郡、固陵郡等郡。

历任刺史

  • 东门云(汉元帝、汉成帝时)
  • 陈级(王莽居摄时)
  • 杜能(西汉末)
  • 费遂(更始帝时、汉光武帝初)
  • 范式(汉光武帝建武年间)
  • 郭贺(汉光武帝建武末年至汉明帝永平四年、57年—61年)
  • 陆稠(汉章帝时)
  • 谢夷吾(汉章帝时)
  • 王子香(汉和帝时)
  • 杨震(汉安帝初)
  • 杨秉(汉顺帝初中叶)
  • 高舒(汉顺帝初中叶)
  • 赵戒(汉顺帝初中叶)
  • 李固(汉顺帝永和年间)
  • 刘度(汉桓帝延熹五年免、162年)
  • 度尚(汉桓帝延熹五年至七年、162年—164年)
  • 某芝(汉桓帝延熹七年至八年、164年—165年)
  • 李隗(汉桓帝延熹九年免、166年)
  • 尹珍(汉桓帝、汉灵帝时)
  • 孙根(汉灵帝建宁、熹平年间)
  • 李刚(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
  • 徐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
  • 王敏(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
  • 赵凯(汉灵帝时)
  • 陈茂
  • 阙翊
  • 龚调
  • 龚荣
  • 常洽(汉灵帝、汉献帝之际)
  • 王叡(汉灵帝中平末年)
  • 刘表(汉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190年—208年)
  • 刘琮(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
  • 李立(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
  • 刘备(汉献帝建安十四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09年—219年)
  • 傅群(汉献帝建安年间)
  • 孙权(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

出處

注釋

  1. ^ 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參考資料

書籍

  • 司馬遷,《史記》,維基文庫
  • 班固,《漢書》,維基文庫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司馬彪,《續漢志》,維基文庫
  • 陳壽,《三國志》,維基文庫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年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地圖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1991年,曉園出版社。ISBN:9571201987

參見

  1. ^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