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重定向自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1][1][註 1],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種類可多達300~400種。

艾草
艾草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属: 蒿屬 Artemisia
种:
艾草 A. argyi
二名法
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变种
  • A. a. var. argyi
  • 朝鲜艾 A. a. var. gracilis

英文名可稱為 Asiatic wormwood或mugwood。

野艾分佈於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台灣原生種的艾草學名稱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約有15種,有野艾、五月艾、尖葉艾、細葉艾、艾、鴨掌艾、寬葉艾、野艾、小葉艾、蔪艾、斑葉艾、紅莖艾、祁艾……等。分布於臺灣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約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絨毛,植株具濃烈香氣。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葉緣有粗齒,表面有白色腺點,葉面綠色,葉背呈綠白色有白絲绒毛。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長總狀花叢。花期為秋天,果實為瘦果長橢圓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家艾與野艾最大區別處在於家艾葉面散佈腺點,野艾則無腺點分布; 家艾瘦果無冠毛,而野艾瘦果則具有冠毛。兩者在醫療用法及效用上大抵相同。

食物

 
新加坡種植艾草

艾草有很多種,有濃烈芬香氣味的,南方人端午節用來懸掛于大門以避邪。還有一種氣味比較溫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团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将老艾草晒干留存。可以将一把干艾草塞进肚子里,加一些片,就可以用电压力锅蒸熟。也可以揉下艾叶蒸切好的小鸡块,普通锅蒸熟即可。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功能

除了食用,艾草還可以點燃可當作蚊香驅趕蚊蟲、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痛風、月內風、靜心、收驚,加工後可做成艾灸,或是提煉出精油,而通常市面上都是使用龍蒿

端午節

古語有云:「清明端午插艾」,可以想像古時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艾枝的景象。其原因為艾草有驅除鬼怪之用。

艾灸

針灸就是針法和艾灸的統稱。把點燃的艾條放在適當的穴道的皮膚上方,就可去除相應的疾病。

製香

艾草也可用來製。而把艾葉曬乾再點燃,和艾香一樣,有驅蚊、避邪、袪濕、袪寒之用。

精油

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怯濕寒之氣、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可將精油適量滴在枕頭上、泡澡及浸腳水中,亦或是當作按摩精油,此外,也可塗抹在臉部與身體肌膚上。

沐浴清潔

加入艾草的肥皂能抗菌、紓壓、穩定情緒,成分溫和可徹底洗去多餘的油脂,適合在炎炎夏日中使用,保持身體清爽。

相似植物

  • 回回蒜
    相似處:葉片形狀及大小。相異處:氣味,艾草味道清涼,回回蒜氣味難聞,且有毒。誤食會出現噁心、想吐、胸悶等現象,嚴重情況下會呼吸困難導致死亡。
  • 野艾蒿
    野艾蒿的葉片為鮮綠色細長型比較薄,生長前期表面有短絨毛,葉邊鋸齒紋路深,艾草的葉片為灰綠色較肥大比較厚,絨毛在葉片背面且不會脫落,葉邊鋸齒紋路淺、野艾蒿開花時花朵為橢圓形狀,顏色為橙黃色,艾草開花時顏色為淡黃色,花冠的形狀為高腳杯的形狀、野艾蒿是普通青草味且有淡淡的臭味,艾草有有特有的清香味。野艾蒿點燃時可驅趕蚊蟲。
  • 銀膠菊
    外來種,主要生長在休耕地或廢棄工地,具有毒性,接觸會產生皮膚發炎花粉症及過敏性支氣管炎。相似處:皆有短纖毛;相異處:艾草背面呈現灰白絨毛狀,銀膠菊為淺綠色、銀膠菊葉柄為方形(似芹菜)、艾草搓揉後有香味,銀膠菊無香味、銀膠菊開白色小花,艾草花為淡黃色。

相關食品

艾草燉絲瓜(解除頭痛)、艾草麵、艾饺、艾草茶包、艾草年糕。

艾草可用手去分辨其是嫩或是老,苦澀味稍微不重的嫩葉適合與雞蛋混合攪拌在一起做成料理;而老葉則適合曬乾、切斷後與雞湯一起煮。

参见

註釋

  1. ^ 繁體字亦為「苹」,非「蘋」對應的簡體字。古文中常用,比如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參考資料

  1. ^ 1.0 1.1 漢字「苹」:基本資料. chardb.iis.sinica.edu.tw.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延伸阅读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艾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