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海关

(重定向自胶澳海关

36°05′02.3″N 120°19′08.8″E / 36.083972°N 120.319111°E / 36.083972; 120.319111 胶海关为青岛市1899年至1949年间的海关机构,其办公楼旧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新疆路16号、18号,建于1913年8月至12月,设计师为汉斯·费特考(Hans Fittkau),与胶澳皇家法院同属青岛德租时期完成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曾为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现已辟为青岛海关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的一部分。

青岛德国建筑群
胶澳海关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 中国青岛市市北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13年-1914年
编号6-0000-5-095
认定时间2006年

历史

海关初设

 
胶海关临时办公平房,左侧为阿理文临时住宅
 
位于今兰山路的胶海关旧办公楼

在德国占领并租借青岛前,青岛地区海关税收主要由东海关于1865年在青岛口、塔埠头、金家口等地设立的常关分关负责[1]。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德国政府宣布青岛为自由港。1898年8月15日,原宜昌关税务司、德国人阿理文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指派赴青岛筹办设关,不久又有洋员4人、华员8人赴青岛协助设关。阿理文租用了原东海关青岛分关码头的四幢平房(位于今天后宫南侧)作为临时办公、居住地点,随后与东海关监督勘定了关界,同时草拟《青岛设关征税办法》。1899年4月17日,李鸿章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北京签订了《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该办法参考了九龙关的关税政策,其中规定运至租借地内不再运出的货物免征关税、租借地内制造的产品出口免征关税,而自中国内地运入、在青岛装船运出的货物及运往中国内地的外来货物均须征税。同时规定税务司一职须由德国人担任、海关高级管理人员也应从海关系统内的德国人中选任,来往公文也应以德文为主,中文英文为辅。[2][3][4][5]

1899年7月1日,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阿理文为首任税务司。胶海关是中国第一处租借地海关。根据与东海关监督所签署的勘界协定,其管辖区包括整个租借地,界内原属东海关的各常关、分关先后归入胶海关管辖范围内[6]。1901年8月,由阿理文亲自设计,邻近前海栈桥胶海关办公楼、职员公寓(位于今兰山路中山路西北角,已不存)及其南侧对面的海关验货仓库投入使用。同年10月,胶海关在小港设立分关,并在大赵村、流亭集设立陆路缉私分卡,在四方火车站设立征税处。[2][3][4][5]

税制改革及海关新址

 
1914年4月1日的胶海关大楼迁址仪式,照片中标“O”者为麦维德,标“△”者为阿理文,标“×”者为吕海寰,吕海寰与阿理文后方为赵尔巽,该照片来自1924年出版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1899年订立的征税办法虽然保障了租借地自由港制度的发展,但在施行后其弊端逐渐显露。其复杂的通关手续阻碍了青岛与内陆地区的贸易,并导致贸易活动转向租借地边界进行,同时海关把关功能被严重弱化,导致走私严重。对此,阿理文设计了一套新的税制。1905年12月1日,德国公使穆默与总税务司赫德签订了《青岛关征税修改办法》,规定将免税范围由整个租借地缩小至大港区域、所征关税由德国胶澳当局提取20%。此次税制改革推动了青岛贸易的快速发展,并超过烟台成为山东最大贸易口岸。[2][4]

1900年代中期,随着胶济铁路的全线通车及大港各码头陆续投入使用,诸多洋行及港口管理机构均将办公地点搬迁至大港一带,海关工作重心也随之迁移[3]。同时由于海关机构的扩大,原有海关办公楼的位置与体量不再适应当时的状况。1911年12月,胶海关向总税务司申请在大港建造新的海关大楼,并于次年获得批准。新址选定在邻近大港入口处与大港火车站的一块面积0.8公顷的土地上[2]。新的胶海关大楼造价约18万金马克(合148300两关平银),由广包公司(Baufirma F. H. Schmidt)承建,德国建筑师汉斯·费特考(Hans Fittkau)设计,总督府地上建设局局长卡尔·施特拉塞尔(Karl Strasser)任建筑总监,于1913年12月建成,次年4月1日正式迁址。税务司阿理文、胶澳总督麦维德(Alfred Meyer-Waldeck)及原清政府出使德国大臣吕海寰、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出席迁址仪式[6][7]。建成后的胶海关大楼是当时青岛最为现代化的办公楼。同年5月,阿理文退休回国,德国人威礼士(A. H. Wilzer)继任税务司[2][3]

两次日占时期及民国时期

 
第一次日占时期的胶海关大楼,1918年,右上角为立花政树

1914年11月日军占领青岛后,于12月1日占领胶海关大楼,驱逐了德籍税务司威礼士,并截留全部关税。根据1915年8月6日北洋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会订青岛重开海关办法》,德国的相关权益均为日本所取代,由原大连关税务司、日本人立花政树任胶海关税务司。1915年9月1日,胶海关重新开关。[2][4][5]

根据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将胶澳租借地及胶济铁路交还中国,胶海关也应归属中国海关,同时《会订青岛重开海关办法》作废,但日本人仍保有部分权益。1922年6月29日,北洋政府收回胶海关,胶海关脱离租借地海关性质。同年12月青岛回归后,英国人李家森(J. W. Richardson)任税务司,此后历任税务司多由英美籍官员担任。12月14日,北洋政府设立胶海关监督公署。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胶海关。1930年代的胶海关管辖区域北起成山头,南至连云港以南的燕尾港[5]

1938年1月,日本再次占领青岛。1月17日,根据日英双方协定,原津海关税务司山本恒三郎接任胶海关税务司,此后胶海关最高长官均由日本人担任。1942年8月1日,胶海关最高长官改称“海关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再次接管胶海关,此后胶海关历任关长均由中国人担任。[5]

1949年后

1949年6月2日,解放军接管青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张学礼接收胶海关,并改造海关机构[2]。1950年2月11日,胶海关更名为青岛海关[8]。胶海关旧址此后长期作为青岛海关办公楼使用。1995年,青岛海关迁入西陵峡二路2号的海关大厦后,胶海关旧址曾先后作为青岛海关调查局、缉私局及青岛大港海关办公楼使用。2000年,胶海关旧址列入青岛市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9]。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扩展名单中[10]

2011年7月,青岛海关提出将此处改为青岛海关博物馆,2014年11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2015年7月获山东省文物局批复,并开始对胶海关旧址大修改造。2016年9月29日,青岛海关博物馆正式开放,仅接受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预约参观。[11]

建筑特色

 
自南侧街角处北望胶海关大楼及两侧的检查站

胶海关旧址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层,连同阁楼和地下室共四层,砖木结构,总高度22.45米。地下室采用花岗岩蘑菇石砌基,以上为黄色粉墙,屋面采用大折坡和四坡斜屋顶的组合,覆红色牛舌瓦。大楼的设计较为注重功能性,外部仅有窗台板的花岗岩条石、墙面的纵向影线和壁柱等装饰。建筑东西两立面中央的两处山墙采用了德国青年派手法,山墙中央各设有一面钟表。北立面中央也设有一面钟。主入口位于南侧,设有门廊和26级石阶,采用四根圆柱承重。[6][12][13]

胶海关建筑群平面俯视如船形,主体建筑位于中央,其东北、西北方各设一配楼,分别为把守大港入口与出口的检查站[2]。主体建筑主入口南侧邻近街角处立有一船桅形旗杆,高20.3米,材质为美国红松,采用压缩、防腐技术处理,顶部安装风向标。两座配楼与旗杆均与胶海关大楼同期建设[11]。东北侧大港入口检查站北侧原有一栋约建于1920年代的胶海关俱乐部旧址,2011年7月至8月间因建设大港海关新楼而拆除。2013年5月胶海关旧址东侧的新疆路建设高架桥时,建设单位曾计划拆除旗杆,并称其并非文物[14],在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刘逸忱等人的争取下得以保留。

胶海关旧址设计图纸现保存于青岛海关博物馆内[11]

图集

参考文献

  1. ^ 青岛市史志办. 青岛市志·海关志·管理体制·青岛地区常关. 青岛市情网.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刘逸忱. 胶海关:见证城市沧桑巨变. 青岛画报. 2017-02-20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3. ^ 3.0 3.1 3.2 3.3 王栋. 阿理文与胶海关. 青岛日报. 2018-06-17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4. ^ 4.0 4.1 4.2 4.3 国恩松. 胶海关建置及其历史地位探析. 青岛海关官网. 2017-05-17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5. ^ 5.0 5.1 5.2 5.3 5.4 青岛市史志办. 青岛市志·海关志·管理体制·胶海关. 青岛市情网.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6. ^ 6.0 6.1 6.2 李明. 大清国胶海关. 青岛档案信息网. [200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7. ^ 青岛老照片53胶海关的历史宿命. 青岛新闻网. [200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 
  8. ^ 青岛市史志办. 青岛市志·海关志·管理体制·青岛海关. 青岛市情网.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9. ^ 青岛市规划局 青岛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 青岛政务网. 2006-05-20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10.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青岛德国建筑群资料. 青岛政务网. 2006-06-10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11. ^ 11.0 11.1 11.2 陈志伟 陈星华 姜雪丽. 胶海关旧址变身海关博物馆 今起免费开放. 青岛新闻网. 2016-09-29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12. ^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文物局. 《青岛文物志》. 北京: 中国出版社. 2004. ISBN 988-97146-6-1. 
  13. ^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建筑委员会.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14. ^ 胶海关老旗杆为高架桥“让路”, 青岛晚报, 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