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裕(1925年9月11日—1957年6月21日),中華民國湖南長沙人,北平出生[1][2]。是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工程師,曾任職於上海公用局、臺灣鐵路局工程總隊、臺灣省公路局四季工程處[2]。1957年在參與台7線崙埤仔路段工程時意外因公殉職,之後在台7線上設有「故工程師羅裕同志紀念碑」及以他命名的「羅裕橋」[2]

羅裕

生平

 
羅裕8歲時與父親羅敦偉合照
 
于右任親臨羅裕弔祭

羅裕於1925年9月11日出生於北平,父親是經濟學家羅敦偉,母親是何覺余[註 1][2]。據羅敦偉的說法,羅裕小時候相當調皮,直到小學三年級時突然開竅,有良好表現[2]。初中時,曾發明結合鋼筆、墨水瓶、毛筆、墨盒、印章、印泥盒的「輕便六用筆」,獲經濟部專利證書[2]

自清木關高中畢業後,進入北碚藝術師範學校就讀[2]。後來據說因閱讀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一書,決定投身工程界,而後考取上海的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2]。1948年畢業後,於上海公用局任職,參與滬西自來水工程[2]

1949年,羅裕隨家人前往臺灣,進入臺灣鐵路局工程總隊工作,參與內灣支線、臺北復興橋[註 2]、高雄前鎮橋、苗栗等處的橋梁工程[註 3][2][5]。1956年,羅裕被借調到臺灣省公路局四季工程處,加入北部橫貫公路興建前期工程規劃[2]。但在1957年6月21日夜裡,羅裕因公要渡溪時,行經的竹製便橋因風大搖晃,導致羅裕失足墜落而逝世[2]

羅裕去世後,當時的臺灣省公路局局長譚嶽泉特令組織治喪委員會,於1957年6月24日舉行公祭[2]。而在公祭後,羅裕的骨灰被供奉在中和的圓通禪寺靈骨塔[6]

相關條目

註釋

  1. ^ 湖南道州翰林書法家何紹基之曾孫女[3]。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今北京師範大學[2]
  2. ^ 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中山南路上,是跨越臺鐵縱貫線鐵路的陸橋,當地人俗稱「天橋」[4]。1955年2月24日舉行通車典禮,1967年拓寬,後因臺北鐵路地下化失去作用,最後在1995年拆除[4]
  3. ^ 袁作震〈悼羅裕同學〉一文提到在他監修臺鐵後龍溪橋、苗栗陸橋時,羅裕曾協助施工[5]

參考來源

  1. ^ 故工程師羅裕同志紀念碑記. 臺灣記憶. 國家圖書館.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橋上英名 尋訪33座以人名命名之橋梁及隧道》.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識之創意行銷有限公司. 2015-01: 48–53. ISBN 978-986-04-4139-0. 
  3. ^ 羅芳. 〈老鷲干雲〉. 《人間福報》. 2017-03-27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4. ^ 4.0 4.1 臺灣第一座立體高架道路:中山北路復興橋. 報時光 (聯合線上公司). 2022-03-14 18:30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5. ^ 5.0 5.1 袁作震. 〈悼羅裕同學〉. 《故工程師羅裕紀念冊》. 1957-11. 
  6. ^ 臺灣省公路局東西橫貫公路工程總處 編. 《故工程師羅裕紀念冊》. 19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