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坎 (贵州)
石门坎(苗语:hmaoblisnaf),是中国贵州威宁县石门乡的一个著名苗族村寨,石门乡政府所在地。石门坎位于乌蒙山腹地,目前经济靠煤矿开采支撑。
历史
石门坎原为苗族一支大花苗的聚居地。1905年,英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应大花苗的邀请,来当地传教。柏格理在当地兴建了教堂、医院和学校,并为当地苗民引进了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以及农业试验场。他还为当地苗民改进了土灶和纺织机,并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历史上第一次为苗语创建了书写系统:滇东北老苗文(又称为石门坎苗文)。柏格理及其他传教士还试图按照西方的习惯改良当地的风俗,引入了多种体育、文化运动,并坚持举办端午节运动会,成为全苗族的盛会。
在短短时间内,石门坎一跃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全民受教育程度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许多汉族地区,石门坎中学校友中甚至拥有博士两名,23人进入了大学学习,著名人物包括杨汉先(贵州大学副校长、创建人之一)、张超伦(纽约大学医学博士)等。当时石门坎被称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1948年10月9日,石门坎发生5.8级地震,造成了沉重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门坎被选为滇东北苗语的代表点。在三年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的打击下,石门坎的基础设施破坏殆尽,苗语教学一度被完全停止。目前石门坎已经成为威宁最贫穷的地区,失学率极高,氟中毒现象普遍。
参考资料
- 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会在贵州的办学活动及其影响. 肖金香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 李昌平:走进石门坎
- 南方周末·福音下的石门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贵州苗族教育史
- 中国青年报·石门坎往昔:贫困村的西式教育试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