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鹱

一种鸟类
(重定向自短尾水薙鳥

短尾鹱学名Ardenna tenuirostris)为鹱科水薙鳥屬鸟类,又名细嘴鹱短尾水薙鸟是澳大利亞水域中數量最多的海鳥之一,也是少數幾種其雛鳥被商業採捕的澳洲本土鳥類。

短尾鹱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鸌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鸌科 Procellariidae
属: 水薙鳥屬 Ardenna
种:
短尾鹱 A. tenuirostris
二名法
Ardenna tenuirostris
在布魯尼(Bruny Island)島巢穴附近的成鳥,這張照片是在夜間拍攝的
雛鳥, 奧斯汀渡口( Austins Ferry), 塔斯馬尼亞, 澳大利亞

這是一種遷徙海鳥,其栖息在开放的海洋及海岛环境中。分布于太平洋北自白令海南至澳大利亚东南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浙江、海南与广东间的海域等地,多栖息于沿岸的海域中、少见于远洋以及繁殖在海岛草地。主要在巴斯海峽塔斯馬尼亞的小島上繁殖,並在北半球夏季遷徙到北半球。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北部海域和韩国沿海。[2]

食性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水生动物。

分類

這種鸌似乎與灰水薙鳥巨鸌A. gravis)有關,這些鸌也是短尾、黑喙的物種,但其確切關係尚不清楚(Austin, 1996; Austin et al. 2004)。這些都是體型較大的鸌,根據線粒體DNA的系統發生分析,已被歸類到一個單獨的屬中(Penhallurick & Wink, 2004)。

特征

短尾鹱体重约559克,翼长约262.2毫米,嘴峰长约37.2毫米,喙宽度约6.5毫米,喙厚度约7.5毫米,跗蹠长约49.3毫米,尾长约82.8毫米。[3]

生態

親鳥雙方都會照顧雛鳥,一般餵養單隻雛鳥2-3天,然後離開長達三週尋找食物。這些覓食旅行可以覆蓋1,500公里(930英里)的距離,這意味著雛鳥可能會被獨自留下超過一週的時間。當雛鳥會飛時,它們的體重約為900克(2磅),可能比它們的父母還重。在塔斯馬尼亞,特別是在弗諾群島有採捕傳統的島嶼上,雛鳥在這時被採收,作為食物及取得油脂。世界上最大的群體(280萬對 - 約佔該物種的12%)似乎位於巴貝爾島。成鳥在開放海洋上覓食時會誤將塑料碎片當作食物,然後餵給雛鳥。[4][5]這些攝入的塑料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導致雛鳥受污染毒害。[6] 數千隻短尾水薙鳥的雛鳥在第一次從巢穴飛向開放海洋時,會被人造燈光吸引。這段時間,雛鳥容易因與人類基礎設施碰撞而受傷或死亡,一旦降落在地面,它們就容易遭受捕食或成為道路事故的受害者。[7]

遷徙

每到南半球冬季,短尾水薙鳥會遷徙到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附近的海域。等到南半球春季,它們沿著加州海岸線南下,然後穿越太平洋返回澳大利亞。

2020年,一隻長途迷鳥愛爾蘭被發現。這是該物種在西古北界的首次確認觀察記錄。這隻鳥被送往一個康復中心,隨後死亡;現在它被存放在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8]

捕抓

捕抓各種被稱為"羊鳥"(muttonbird)的做法被稱為羊鳥採收。 這個名稱羊鳥(muttonbird)最早是由諾福克島的早期定居者使用的,每年他們都會捕抓成年棕頭圓尾鸌Pterodroma solandri)用作食物。這些海燕類似於短尾水薙鳥,但體型更大。一位皇家海軍陸戰隊的軍官稱它們為"會飛的羊"。[9]

塔斯馬尼亞原住民世代以來一直有採收鸌及其蛋的傳統,許多家庭至今仍在延續這一文化習俗。短尾水薙鳥是少數幾種被商業採收的澳洲本土鳥類之一。在羊鳥採收季節,雛鳥被捕抓以取得羽毛、肉和油。這個行業是由早期歐洲捕獵者及其塔斯馬尼亞原住民家庭建立的。短尾水薙鳥的娛樂性狩獵限於每年宣佈的開放季節,必須獲得狩獵許可證。[來源請求]

参考文献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rdenna tenuirostr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22698216A132635686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98216A132635686.en .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短尾鹱.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Sayol, F.; Neate‐Clegg, M. H. C.; Alioravainen, N.; Weeks, T. L.; Barber, R. A.; Walkden, P. A.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 25 (3) [2022-08-19]. ISSN 1461-023X.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 
  4. ^ Carey MJ (2011)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of plastic debris by Short-tailed Shearwaters (Ardenna tenuirostris). Emu 111:229-234
  5. ^ Ogi H (1990) Ingestion of plastic particles by Sooty and Short-tailed Shearwaters in the North Pacific. In: Shomura RS, Godfrey M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rine Debris, 2–7 April 1989, Book NOAA-TM-NMFS-SWFSC-154_P635. U.S. Dept. of Commerce, Honolulu
  6. ^ Lavers, J. L.; Bond, A. L. Contaminants in indigenous harvests of apex predators: The Tasmanian Short-tailed Shearwater as a case study.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3-09-01, 95: 78–82. PMID 23769126. doi:10.1016/j.ecoenv.2013.05.021. 
  7. ^ Rodríguez, A; Burgan, G; Dann, P; Jessop, R; Negro, JJ; Chiaradia, A. Fatal Attraction of Short-Tailed Shearwaters to Artificial Lights. PLOS ONE. 2014, 9 (10): e110114. Bibcode:2014PLoSO...9k0114R. PMC 4198200 . PMID 25334014. doi:10.1371/journal.pone.0110114 . 
  8. ^ Short-tailed Shearwater in Ireland – a new Western Palearctic species. BirdGuides. 2020-06-26 [202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5) (英语). 
  9. ^ Short-tailed Shearwater, Puffinus tenuirostris. Parks & Wildlife Service - Tasmania. [202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