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盤龍亞目

(重定向自真盘龙亚目

真盤龍亞目(Eupelycosauria)起初指的是盤龍目的一個亞目,但現在重新定義為真盤龍類,是合弓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括大多數盤龍類、獸孔目哺乳類。牠們首次出現於石炭紀晚期(早賓夕法尼亞紀),例如: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以及可能更早的Protoclepsydrops,與牠們的早期羊膜動物祖先相比,真盤龍類代表哺乳類演化階段中的某一階段。將真盤龍類與卡色龍亞目區別的共有衍徵,是根據頭顱骨中特定骨頭的比例細節。這些特徵包括:長而狹窄的上顳骨(卡色龍類的上顳骨幾乎是跟其長度一樣寬),額骨與眼眶上緣的接觸面較寬。

真盤龍亞目
化石时期:309–260 Ma
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中期
(不包含獸孔目的狀況)
基龍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合弓綱 Synapsida
非正式类群 盤龍目 Pelycosauria
亚目: 真盤龍亞目 Eupelycosauria
Kemp, 1982
演化支

演化

在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這段期間,許多真盤龍類(不包含獸孔目)是陸地的優勢動物。蛇齒龍科在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是常見動物,但牠們體型逐漸變小。基龍科與非真盤龍類的卡色龍科,是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的優勢草食性動物,體型從犀牛大小。最著名的基龍類是基龍,基龍身長3到4公尺,是具有背帆的大型草食性動物,背帆可能用來循環體溫或求偶。楔齒龍科可能會獵食基龍類與卡色龍類,牠們是早二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楔齒龍類包括著名的異齒龍,牠常被誤認為是恐龍,是當時最大型的掠食動物。牠的體型可達3到4公尺。如同基龍,異齒龍背上也有獨特的背帆,可能也有同樣循環體溫的用途。所有真盤龍類的外表類似巨蜥,是冷血動物、四肢向兩側延展的羊膜動物。

與楔齒龍類親緣關係最親近的是獸孔目,首次出現於早二疊紀。事實上,楔齒龍科與獸孔目屬於楔齒龍類演化支,此演化支的特徵是狹窄而延長的頭顱。獸孔目比原始的真盤龍類更佔優勢,在二疊紀中晚期間成為陸地優勢動物。。獸孔目在三疊紀演化為第一種哺乳類

分類學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Mikko's Phylogeny Archi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網站:

真盤龍亞目

蜥代龍科  

unnamed

蛇齒龍科  

unnamed

基龍科  

楔齒龍類

哈普托獸 Haptodus  

unnamed

Palaeohatteria  

unnamed

Pantelosaurus

unnamed

Cutleria  

楔齒龍超科

楔齒龍科  

獸孔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Spindler, F., R. Wernburg, J. W. Schneider, L. Luthardt, V. Annacker, and R. Roßler. 2018. First arboreal ‘pelycosaurs’(Synapsida:Varanopidae) from the early Permian Chemnitz Fossil Lagerstatte, SE-Germany, with a review of varanopid phylogeny. Pala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doi: 10.1007/s12542-018-0405-9.
  2. ^ Neil Brocklehurst & Jörg Fröbisch (2018) A reexamination of Milosaurus mccordi, and the evolution of large body size in Carboniferous synapsid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8:5, DOI: 10.1080/02724634.2018.1508026
  3. ^ Spindler, F. 2016.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taxonomic status of Palaeohatteria and Pantelosaurus (Synapsida: Sphenacodontia). Freiberger Forschungshefte C550(23): 1–5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1129043_Morphological_description_and_taxonomic_status_of_Palaeohatteria_and_Pantelosaurus_Synapsida_Sphenacodontia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