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杜鵑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
(重定向自白马银花)
香港杜鵑 (學名:Rhododendron hongkongense ,英文:Hong Kong Azalea),別稱白馬銀花[1]:345,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马银花亚属植物。於1847年-1850年間在香港島首次發現,發現初期被誤認為是另一品種,直至1930年才正式冠以為香港命名的新品種[2]。花期3-4月,果期7-12月[1]:345。
香港杜鵑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杜鹃花目 Ericales |
科: | 杜鹃花科 Ericaceae |
亚科: | 歐石楠亞科 Ericoideae |
族: | 杜鵑花族 Rhodoreae |
属: | 杜鵑花屬 Rhododendron |
种: | 香港杜鵑 R. hongkongense
|
二名法 | |
Rhododendron hongkongense Hutch.
|
分佈
香港杜鵑長於山谷、水邊[2]及海拔300-800米常綠闊葉林之中,此品種主要分佈於香港馬鞍山、聶高信山及大嶼山[2],為香港原生植物[3],在中國境內廣東東莞及從化亦有分佈[4]。由於分佈地多在香港郊野公園範圍內,而受到保護,同時野生香港杜鵑亦受香港林務條例所保護[2];在中國境內,本種亦為易危物種[2]。
形態特徵
香港杜鵑為常綠灌木,約高達1-7米。幼枝密集,小枝褐色或灰褐色,光滑,枝幹幼嫩時密披腺毛,老枝褐色或淡黃褐色,無毛具光澤。葉倒披針形,革質,聚生於小枝上部,葉緣稍外捲,頂端短尖圓矩形,基部漸狹,表面無毛帶光澤,乾後深褐色,背面褐色或淡黃褐色稍帶白粉,葉中脈兩面凸出披微柔毛,側脈背部可見,長約1.5-5.5厘米,寬約1.2-2.6厘米;葉柄長約0.5-1厘米。花冠白色或帶粉紅色,近輻狀,單生於葉腋,花萼5裂,裂片倒卵形,上部裂片內有紫藍色斑點;花冠管長約6毫米,基部直徑約5毫米;子房卵圓形,披具短柄的腺毛;雄蕊5枚,中部以下披開展白色柔毛,較花冠短;花柱比雄蕊長,無毛,伸出花冠之外。果為卵圓形蒴果,表面有粗糙的小疣狀凸起,披腺毛,長約4-8毫米。[2][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中國植物誌 57. 植物通: 345. [201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3) (中文(简体)).
|issue=
被忽略 (帮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 2.1 2.2 2.3 2.4 2.5 香港命名的植物 (PDF).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 第2頁. [2017-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hododendron hongkongense Hutch.香港植物標本室
- ^ 華南植物檔案要因東莞而改寫. 東莞日報. 2008-04-23 [201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 香港罕有生物-香港杜鵑香港大學
- 杜鵑花科 (Ericacea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