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圆尾鹱

(重定向自白腹穴鳥

白额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 hypoleuca[2][4][5][3],又名白腹穴鸟,为鹱科圆尾鹱属海鳥。它是一種小型圓尾鸌,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其隱秘的習性、偏遠的繁殖群落和有限的分佈範圍導致研究甚少,該物種的許多生物學方面仍然知之甚少。

白额圆尾鹱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鸌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鸌科 Procellariidae
属: 圓尾鸌屬 Pterodroma
种:
白额圆尾鹱 P. hypoleuca
二名法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1888)[2]
異名

分類

白腹穴鳥在1888年由英國博物學家奧斯伯特·薩爾文正式描述,並給予雙名法名稱Oestrelata hypoleuca。他指定的模式產地為“克魯森斯特恩群島”,而不是西北夏威夷群島中的一個島嶼。[6][7] 白腹穴鳥現在被歸入1856年由法國博物學家夏爾·呂西安·波拿巴引入的圓尾鸌屬(Pterodroma)中的其他圓尾鸌[8][9] 該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pteron,意為“翅膀”,和dromos ,意為“賽跑者”或“跑者”。具體的修飾詞hypoleuca來自古希臘語的hupi,意為“下”,和leukos,意為“白色”。 [10] 儘管該物種有兩個遙遠且分離的繁殖地點,但該物種是單型的,不承認亞種[9]

目前認為白腹穴鳥與斑海燕白領海燕在亞屬Proaestrelata中關係密切,這基於對整個Pterodroma屬的形態、叫聲、繁殖生物學、飲食和寄生性 的綜合審查結果。[11]

描述

白腹穴鳥是一種小型圓尾鸌,長約30厘米,翼展約67厘米。它的頭部為白色,帶有帽狀黑色頭羽和臉頰標記;整體頭部通常具有鱗狀外觀。其淺灰色的上半身有較深的主羽和覆羽,在背部形成“M”標記。下翼為白色,邊緣和腕關節及下翼覆羽處有深色斑塊。尾部為深灰色,羽毛的其餘部分為白色,除了胸部的深色半項圈。像其他圓尾鸌(Pterodroma)一樣,黑色的喙短而呈鉤狀。腿和腳都是粉紅色的,帶有深色斑塊。

分佈和數量

分佈

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主要分佈於夏威夷群岛日本小笠原群島硫磺岛,但偶爾也見於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福建等地的海岸[2][3]

其中995,000隻個體,約占總數量的99%,在西北夏威夷群島繁殖,而5,000隻個體(占總數量的1%)在日本海岸的小笠原火山列島繁殖。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北部的向风群岛-夏威夷群岛链。[2]

行為

飲食

白腹穴鳥和與其密切相關的斑海燕是唯一以為主食的圓尾鸌Pterodroma。主要的獵物是來自燈籠魚科(燈籠魚)和褶胸魚科(斧頭魚)的魚類。還消耗來自槍烏賊科魷魚[12] 這些獵物都是中層水域居民,利用發光器在夜間遷移到水面進食;因此推測白腹穴鳥是夜行性捕食者,在海面上或飛行中捕捉獵物。白腹穴鳥的眼睛含有大量的色素視紫紅質,有助於夜間視力。白腹穴鳥通常在海上是孤獨的個體,但有時會出現在大型生物種群中。像所有管鼻目鳥類一樣,白腹穴鳥的胃部有一個改良區域稱為前胃,部分消化獵物以製成胃油,這是一種比獵物輕的高能量油。

繁殖

 
一隻小白腹穴鳥因 2011東日本大地震 被困在 中途島 的沙子裡,隨後獲救。

白腹穴鳥在西北夏威夷群島的島嶼上密集群落中繁殖;包括法艦環礁鸞島利西安斯基島珀爾和赫米斯環礁中途島庫雷環礁;以及位於日本南部的火山列島小笠原群島。此種只會在夜間造訪棲息地,通常在日落後不久抵達。[13] 繁殖季節為冬季,以避免與其他繁殖的管鼻目鳥類爭奪洞穴。在西北夏威夷群島,有時繁殖季節會與較大的楔尾鸌重疊,後者會驅逐甚至殺死白腹穴鳥幼鳥以使用繁殖洞穴。親鳥雙方共同參與挖掘洞穴,洞穴通常挖在沙或硬珊瑚基質中,長度在1至3米之間。已配對的成鳥對巢穴入口周圍約2米的區域具有領地意識,並會進行防禦。它們也顯示出歸巢性,連續多年返回同一巢穴,如果巢穴塌陷會重新挖掘。在較硬的珊瑚基質中挖掘的巢穴比在沙中挖掘的更不容易塌陷。[13]

 
白腹穴鳥幼鳥

該物種被認為一生只會配對一次(像其他鸌形目鳥類);配偶會進行追逐和互相鳴叫的交配飛行,然後才下蛋。每個繁殖季節一對配對成鳥只產一枚蛋,如果遺失則不會重新下蛋。下蛋通常在一月下旬。親鳥雙方共同孵蛋,雄性孵蛋持續八天,雌性孵蛋持續六天。大約在50天後孵化,時間約在三月中旬。幼鳥在孵化後是半早熟性的,覆蓋著淺灰色的絨羽,孵化後兩天內由雙親育雛,之後雙親會在海上覓食,晚上回來餵養幼鳥。幼鳥以胃油和小獵物為食。幼鳥在孵化後大約80天,六月初時長出成鳥羽毛。

遷徙

繁殖季節過後,幼鳥和成鳥會遷徙到日本本州三陸的海域。遷徙的時間部分受海表溫度影響。在八月開始向南和向東遷移,九月開始返回繁殖島嶼。在繁殖季節,會在繁殖島嶼周圍的水域覓食。該物種在東太平洋尚未被記錄到。

與人類的關係

在有人類到達之前,白腹穴鳥在主要的夏威夷群島上繁殖,化石遺骸已在考艾島瓦胡島摩洛凱島上被發現。這些骨骼與人類考古學遺址有關,強烈暗示它們與其他海鳥皆是波利尼西亞定居者的食物來源。該物種在歐洲人到達之前就已從主要島嶼上絕跡。

該物種目前受到引入物種的威脅,特別是老鼠。[14] 波利尼西亞鼠黑鼠已經摧毀了西北夏威夷群島的圓尾鸌種群,主要是通過掠奪蛋。1960年代,在庫雷環礁引入的波利尼西亞鼠對圓尾鸌造成了嚴重的問題,在那段五年期間沒有一隻雛鳥孵化成功(在沒有引入掠食者的情況下,孵化成功率可以高達90%)。類似的災難也發生在中途島,1943年引入的黑鼠(這些黑鼠也導致了雷仙島秧雞的滅絕)將圓尾鸌種群從500,000只減少到1995年的32,000只。[15] 引入到[w:Lisianski Island|利西安斯基島]]的兔子摧毀了築巢棲地並破壞了築巢洞穴。棲地破壞限制了一些島嶼上的繁殖成功率,特別是當它增加了與更加具有侵略性的物種(如楔尾鸌)之間的競爭。

保護措施已經到位以保護圓尾鸌和其他共享該物種繁殖島嶼的海鳥。海島恢復項目正在恢復拉桑島和中途島的本地植被,並且老鼠和兔子已經從所有西北夏威夷群島中被移除。該物種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等級。[1]

參考文獻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terodroma hypoleuc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22697967A132615616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97967A132615616.en . 
  2. ^ 2.0 2.1 2.2 2.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额圆尾鹱.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3.0 3.1 3.2 郑作新等 (编). 白额圆尾鹱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1卷 中国鸟纲绪论 潜鸟目 鸊鷉目 鹱形目 鹈形目 鹳形目. 科学出版社. 1997-09: 199 pp. [2018-10-29]. ISBN 9787030056719 (中文(简体)). 
  4. ^ 白額圓尾鸌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1888.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 [2018-10-29] (中文(臺灣)). 
  5. ^ 白额圆尾鹱 Pterodroma hypoleuca Salvin, 1888.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中文(台湾)). 
  6. ^ Salvin, Osbert. Critical notes on the Procellariidae. Ibis. 5th Series. 1888, 6: 351–360 [359]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7. ^ Mayr, Ernst; Cottrell, G. William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1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9: 76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8. ^ Bonaparte, Charles Lucien. Espèces nouvelles d'oiseaux d'Asie et d'Amérique, et tableaux paralléliques des Pélagiens ou Gaviae.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1856, 42: 764–776 [768] (French). 
  9. ^ 9.0 9.1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编). Petrels, albatrosse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1.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July 2021 [4 Jan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10.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99, 322. ISBN 978-1-4081-2501-4. 
  11. ^ Imber, M.J. Origins, phylogeny and taxonomy of the gadfly petrels Pterodroma spp.. Ibis. 1985, 127 (2): 197–229. doi:10.1111/j.1474-919X.1985.tb05055.x. 
  12. ^ Harrison, C. S., T. S. Hida, M. P. Seki. (1983). "Hawaiian seabird feeding ecology". Wildl. Monogr. 85: 171.
  13. ^ 13.0 13.1 Grant, Gilbert; Warham, John; Pettit, Ted; Whittow, Causey.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Vocalizations of the Bonin Petrel (PDF). The Wilson Journal. 1983, 95 (4): 522–539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27). 
  14. ^ Seto, Nanette; Conant, Sheila. The Effects of Rat (Rattus rattus) Predation on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he Bonin Petrel (Pterodroma hypoleuca) on Midway Atoll. Colonial Waterbirds. 1996, 19 (2): 171–185. JSTOR 1521854. doi:10.2307/1521854. 
  15. ^ Seto, N. W. H., and D. O’Daniel. 1999. Bonin Petrel (Pterodroma hypoleuca). In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No. 385 (A. Poole and F. Gill, eds.).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Inc., Philadelphia, PA.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