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澄
王守澄(8世纪—835年),唐朝中期宦官,活躍於憲、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參與皇帝的廢立[1],在朝中掌權達十五年之久[2]。與朝廷朋黨勢力結合,賣官行為讓官場風氣為之敗壞。文宗時,以他為首的宦官集團與素來憎惡宦官的皇帝勢力發生多次激烈衝突,後來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團內部的分裂,終因失勢而被酖殺[3]。而日後策動甘露之變的首謀李訓、鄭注便是由他引薦給皇帝,他的死直接或間接地預告了該事變的發生。與詩人王建是同宗,兩人頗有交情。有一弟王守涓。
王守澄 | |
---|---|
出生 | 出生年不詳 出生地不詳 |
逝世 |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 唐長安城 |
职业 | 唐代末年的權宦之一 |
生平
憲宗時期
徐州監軍
王守澄來歷不詳,生年、雙親、籍貫皆不可考[4]。最早的相關記載,是在憲宗元和末年時擔任武寧軍(一名感化軍,領徐、濠、宿三州)節度使李愬的監軍。經由李愬引薦,王守澄認識了精通醫術、善於論辯的鄭注,兩人言談投機,相見恨晚,旋即成為好友。監軍任期告一段落後,王守澄返回京城,鄭注亦陪同[5]。
擁立穆宗
王守澄起初侍奉太子李恆。當時憲宗身患重疾,病情開始有好轉的跡象,不料宦官陳弘慶(一作陳弘志[6])突然發難,於大明宮中和殿殺害了憲宗,據說王守澄也參與其中[7],隨後對外宣稱是皇帝無法承受藥力而暴斃。憲宗駕崩後,立即面臨繼位人選的問題,憲宗長子惠昭太子早於元和七年(812年)逝世,而三子李恆是憲宗屬意的繼承人,已立為太子,但其上尚有兄長澧王李惲,為求根絕後患,王守澄便與神策中尉梁守謙等合謀,派兵誅殺了澧王與擁護澧王的宦官吐突承璀。元和十五年(820年)閏二月,太子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順利即位,是為穆宗。
穆宗時期
與李逢吉結盟
王守澄因功被封為樞密使,擔任皇帝與朝臣之間的溝通橋樑,得以參與機密,干預國政,擁有很大的權力,順便也將鄭注介紹給穆宗認識,頗受到青睞。當時朋黨領袖之一的李逢吉以重金賄賂王守澄,拉攏其為己用,兩人於是合作,朝廷無任何勢力能與之抗衡。穆宗僅在位四年便病逝,長子敬宗即位。
敬宗時期
排抑李紳
李逢吉與翰林學士李紳素來交惡,李紳利用職務之便,經常當著皇帝的面批判李逢吉的奏章,讓他相當惱怒。恰巧李紳因故得罪了族子李虞,李虞便投靠逢吉一黨,並對外散佈不利於李紳的謠言,另一方面,王守澄亦不時向皇帝進讒言,謊稱當年穆宗駕崩後,李紳等人本欲立深王李悰為帝,年輕的敬宗不察是非,一氣之下貶其為端州司馬,但不久之後敬宗發現了穆宗的遺書,有一份李紳、杜元穎等人勸敬宗即位的奏章,於是誤會冰釋,化解了一場風波。
昭義節度使繼位事件
素來跋扈的昭義軍節度使劉悟,臨終之前上書皇帝,要求讓其子劉從諫繼任節度使,朝廷對此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反對派認為昭義軍地近京城,節度使人選應該朝廷指派為宜,而對藩鎮向來持姑息態度的李逢吉、王守澄一黨不想得罪對方,加上事先已收受劉悟的賂款,於是利用他們的影響力,迫使皇帝答應劉悟的請求。
擁立江王
敬宗平時喜歡畋獵和打毬,尤好在夜間捕捉狐狸,稱之為「打夜狐」。某日夜獵回宮,與宦官劉克明、擊毬將蘇佐明等二十八人飲酒作樂,克明等人趁敬宗飲酒過量入內室更衣時,暗殺了敬宗,並矯詔讓絳王李悟暫時代理國事。劉克明欲進一步取代王守澄等人的地位,但王守澄和梁守謙等人卻抓準時機先發制人,先是前往十六宅迎來江王李涵,再派出神策軍和飛龍兵,將包含絳王及劉克明在內的一干人全數誅殺殆盡。立江王為帝,是為文宗。文宗即位後,梁守謙請求致仕,於是王守澄順理成章接任右神策中尉的職務,握有神策軍的控制權,一人兼掌軍政二權,確立王守澄在朝廷不可動搖的地位。
文宗時期
宋申錫事件
文宗因見以王守澄為首的宦官日益跋扈,亟思除去心腹大患,決定與耿直忠厚的大臣宋申錫、宇文鼎等人合作。宋申錫旋即被拔擢為宰相,又起用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大臣,他任命王璠為京兆尹,沒想到王璠臨陣倒戈,將此事洩密給王守澄的親信鄭注。鄭注於是先下手為強,先命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持狀向文宗誣告,聲稱宋申錫欲與人望甚高的漳王李湊謀反,文宗早對漳王心存芥蒂,盛怒之下立刻命王守澄將宋申錫及其親信囚禁於神策軍的牢獄之中。然後文宗再召集大臣共商此事,文宗一心想處死申錫,但絕大多數大臣皆認為不可,建議應該將宋申錫和豆盧著交付司法審議,釐清真相再作定奪,鄭注認為此舉可能讓誣諂之計東窗事發,王守澄便聽從鄭注之言,說服皇帝以貶謫取代死刑,結果漳王與申錫分別被貶為巢縣公與開州司馬,申錫以下人等依舊處死。不久李湊與申錫也先後憂憤而死。
訓、注聯手背叛
文宗在位期間,李德裕一黨得勢,李逢吉被貶為東都留守。在東都一段時間後,李逢吉一心想恢復相位,便讓族子李仲言(即李訓)攜帶黃金百萬前往賄賂鄭注,讓鄭注代為向王守澄說項,再由王守澄引介給皇帝。沒想到訓、注一見如故,兩人理念有許多共通之處,又不久前鄭注才因藥術受到皇帝寵信,此時李訓亦以長於解釋易理得到皇帝的青睞,兩人很快成為皇帝跟前的紅人。兩人與皇帝相處日久,知道文宗早有除去宦官的想法,而文宗認為兩人本由宦官提拔,與之合作不至於遭到懷疑,三人遂達成共識。
為了贏得王守澄的信賴,訓、注兩人先後貶謫了左神策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及王踐言,但隨即發覺如此一來等於讓王守澄獨攬所有軍政大權,隨後又讓素與守澄有嫌隙的宦官仇士良擔任左神策中尉,以分化其權,王守澄對此頗為不滿。不久李訓封相,任命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軍觀軍容使,名義上這是神策軍中的最高職銜,但只是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名譽職,王守澄被澈底剝奪了兵權,有了神策軍作為後盾的文宗,遂於大和九年(835年)十月,命令宦官李好古帶著毒酒前往王守澄宅第,秘密酖殺了他。赠扬州大都督。不久其弟王守涓亦被文宗派出的人馬所殺。王守澄死後僅一個月,便爆發了著名的「甘露之變」。
掌權期間賄賂風氣盛行
從元和末至大和末年,王守澄掌控大權達十五年之久,期間公然收受賄賂,擅自賣官鬻爵,由鄭注居中牽線,位於善和里的鄭注宅邸終年門庭若市,人潮絡繹不絕[8],如王涯因賄賂而成為宰相[9];王播買得鹽鐵轉運使之職[10];鄭權也因賄賂得到廣州節度使之位[11]。
與詩人王建的關係
詩人王建善寫宮廷閨怨詩,有《宮詞》百首傳世,因與王守澄同宗,故兩人時有往來,王守澄略長於王建,稱其為弟。王建詩中述及皇宮內的生活情形,多由深諳其事的王守澄所提供。某日王建酒後失言,罵了漢朝宦官造成黨錮之禍,因此影射,得罪了王守澄,事後感到很後悔,於是作了一首《贈王樞密》向王守澄陪罪,诗云“三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小时。脱下御衣先赐著,进来龙马每教骑。长承密旨归家少,独奏边机出殿迟。自是姓同亲向说,九重争得外人知。”消弭一場事端[12]。
參見
延伸阅读
[编]
參考文獻
-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撰,1975年5月,北京:中華書局,ISBN 7-101-00319-2
- 《新唐書》,宋歐陽脩等撰,1975年2月,北京:中華書局,ISBN 7-101-00320-6
- 《資治通鑒》
- 《全唐詩·卷三百》王建《贈王樞密》
注釋
- ^ 指參與弒殺憲宗、擁立穆宗之舉;以及擁立文宗。
- ^ 穆宗於元和十五年(820年)閏二月即位,翌年改元長慶,自長慶元年(821年)至太和九年(835年),凡十五年
- ^ 《舊唐書·卷十七上·文宗李昂上》:「辛巳,遣中使李好古齎酖賜王守澄,是日,守澄卒。」
- ^ 《新唐書·卷二百八·王守澄》:「王守澄者,史亡(無)所來。」
- ^ 李愬武寧節度使的任期,起元和十三年,訖元和十五年,見《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李晟·子愬》。
- ^ 《舊唐書·卷十五·憲宗下》:「……皆言內官陳弘志弒逆……」;同前,《卷一百六十九·李訓》:「中官陳弘慶者,自元和末負弒逆之名……」
- ^ 《新唐書·卷二百八·王守澄》:「……守澄與內常侍陳弘志弒帝於中和殿……」
-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九·鄭注》:「(鄭)注起第善和里,通於永巷,長廊複壁,日聚京師輕薄子弟、方鎮將吏,以招權利。」
- ^ 《新唐書·一百七十九·鄭注》:「王涯用(鄭)注力再輔政。」;《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文宗太和七年》:「王涯之為相,注有力焉。」胡三省註曰:「是必因注以結王守澄也。」
- ^ 見《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王播·弟炎》
-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三·薛存誠·子廷老廷老子保遜保遜子昭緯》:「鄭權因鄭注得廣州節度,權至鎮,盡以公家珍寶赴京師以酬恩地。」
- ^ 見《全唐詩·卷三百·贈王樞密》詩序:「(王)建初為渭南尉,值內官王守澄,盡宗人之分,因過飲,及漢桓靈信任中官起黨錮興廢之事。守澄深憾,曰:『吾弟所作《宮詞》,天下皆誦於口,禁掖深邃,何以知之?』建不能對,為詩以贈,其事遂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