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猴族

台灣原住民族群之一
(重定向自猴猴社

猴猴族猴猴語Qauqaut泰雅語Mek-qaolin[1])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群之一。聚居於宜蘭縣蘇澳鎮龍德里一帶。[2] 根據伊能嘉矩的調查,猴猴族是被噶瑪蘭族所同化消失。目前位於蘇澳鎮北方,新城溪北岸的龍德、頂寮,舊名猴猴,為龍德工業區所在地,此為宜蘭縣內最大的工業區。

猴猴族
Qauqaut
總人口
不詳
分佈地區
宜蘭縣蘇澳龍德里一帶
語言
猴猴語
宗教信仰
泛靈信仰

歷史

猴猴族首次出現於馬偕日記。馬偕在1892年5月14日的日記中,記載了這個族群。

猴猴族起源不詳,不屬現有的高山原住民族、亦不屬平埔原住民族。馬偕牧師根據當地人的傳說,推測他們是來自東南海域的馬來人後代,經航海來到台灣。最初他們與泰雅族混居,後因發生糾紛,猴猴族遷移到南方澳地區,又遭逢瘧疾。在馬偕牧師時代,只剩下11戶。

台灣語言學家李壬癸主張猴猴族在公元前200年從東南亞遷移到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並在公元1000年左右到達台灣東海岸。

文化

喪葬

葬亡故者的方式是在地上挖洞,亡者坐著,旁邊放著他的器具、菸草和菸斗。當墓穴快要蓋滿時,所有家屬要立刻奔跑回去家中哭泣。

獵首

猴猴族在1870年代仍有出草行為,他們會將30 天左右遭殺害的人頭放置在敵首棚上,用青葉盛飯祭祀;受到敵對部落攻擊時會將頭骨裝上金飾掛在門上,以警示部落老婦勿進入近旁的山中。

服飾

猴猴族會穿著開襟短丈無袖上衣和披肩, 大致上與噶瑪蘭族相差無異。不同的是,直到1860年代,猴猴族不分男女,夏季仍習於赤裸上身,僅圍一條遮陰布英语Loincloth[來源請求]

傳說

月亮上的黑點:有個 6 歲的孩子被原住民砍頭(另有一說,是一位 66 歲名叫 A-pi Lu-kit 的年老婦人),於是這個少年就此消逝。他的雙親就請求月亮(Ku-lan)降下來帶走這個沒有頭的孩子的衣服,於是他們都飛上天成為神仙,全天下的人都能夠看到並了解他們的煩惱。[3]

參見

註釋

  1. ^ 馬淵, 東一. 台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 研海地方先住民─猴猴族探源 (台北: 南天書局). 2005. 
  2. ^ 李壬癸,"猴猴"[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retrieved Feb.9,2014.
  3. ^ 存档副本. [2019-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