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话,属于吴语台州片,是台州话的一种代表性地方语言,是温岭市区在内的5个街道、11个镇通行的语言,北与路桥、椒江、黄岩,南与玉环共四个台州辖区语言相通,但也存在部分语音词汇差异。[註 1]

狭义的温岭话使用人口约120万,占吴语使用人口总数的2.4%,不包括其他同级辖区内的台州话。

温岭话歷史

溫嶺話特征及声调

温岭话有八个声调,五度标记法的温岭话声调详见台州话声调表。

温岭话的声调在吴语地区中总体偏于低沉,上扬的调较少,整体上给人以沉稳柔顺的听觉感受。

温岭话的入声脱落-t、-p、-k,但是保留声门闭塞音,它在国际音标中的符号是⟨ʔ⟩,在X-SAMPA中的符号是 ⟨ʔ⟩。本文标注温岭话读音时,为照顾罗马化和无需专业研究语言者之观感,采用添加/h/在尾部表示入声,而不是区分清浊音的清音标记[h]。例如:温岭话杀甲(厉害)读音标为/səh-gjəh/。

作为吴语的一支,温岭话较好地保留了古汉语的浊音系统。参照浊音的国际音标标记,本文在需要浊化的声母上添加上标[ɦ],并在元音开头的音节前以上方一撇做分隔。例如温岭话“哪里”作“咸横/'ɦæ24wɦaang41/”或“何横/'gæ24wɦaang31/或/'ga:42wɦaang31(市区内极不常见读音)/”。值得注意的是,温岭话“𠝹”有切割的含义,在读音方面具有微妙的差异:组成名词时“𠝹刀(菜刀)”读/ga:33dɔ:33/,没有出现浊音;而在动词语境下“𠝹物事(切东西)”读/gɦa:42 məh1-zz1/,在动词中出现明显浊音。


温岭话内部存在一些便于辨识的语音差异。第一,普通话拼音中“ou”结尾的词汇,在主城区(以下简称城)内多以/ə:/结尾呈现于方言对应词汇中,而在泽国镇、大溪镇(以下简称镇),则对应以/jɒ/结尾,且未见明显浊化。例如:

  • 上头(上面):城音/zɦɔ:ŋ33dɦə:24/ ,镇音/zɦɔ:ŋ33djɒ:24/
  • 豆腐(豆腐):城音/dɦə:24 vɦu:55/ ,镇音/djɒ24 wɦu:55/
  • 走路(走路) :城音/tsɦə:42lɦu:33/ ,镇音/dʒjɒ42lɦu:33/
  • 扣晌(刚才,正字未考证):城音/tʃjə55ʃɦjaːŋ31/ ,镇音/tʃjɔ:55ʃɦjaːŋ31/

语言价值

温岭话的词汇具有北通沪宁、南近闽粤的特征。温岭话与浙江吴语中的“给人教训/惩戒”同作“柴畀尔喫(/zɦa:42 bəh3 ŋ31 chwɒh1/(直译为柴给你吃))”;与上海吴语中“东西”同作“物事/məh1-zz1/”;与粤语中“下雨”同作“落雨(粤拼lok6 jyu 2, 温岭话/lwɒh-jyu31/)”、“菜刀”同作“𠝹刀(粤拼gaai3 dou1,温岭话/ga:33dɔ:33/)”、“舒服”分别作“佗佻”(粤拼taa1tiu4)和“佻佗”(温岭话/dɦjɔ:1ta:55/)并提供了吴语南北演变联系的重要语音线索(例如吴语地区通用第三人称“渠”,类粤语“佢”,在温岭读作/ge33/,往北在宁波读作/tsi:/,再往北在上海,第三人称变成/i:/,上海的第三人称被广泛认为是对应正字“伊”,但不排除声母往北不断颚化、脱落演变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词汇,例如詈语常见词汇“阿乌卵/'ɦa:wɦu:lɦʊœ/”,通行于台州话南台小片。

温岭话在语序上保留吴越地区古代语言的语序特征,与今天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存在明显差异,与南方沿海地区语言语序保持了高相似度,对于古汉语研究具有待发掘的价值。

台湾境内的大陈新村部分大陈义胞,系国民党大陆时期内战失利,而随国军撤离大陈至台湾的大陈人,今大陈岛行政区划属台州,与温岭话具有同宗同源的历史联系。在两岸分治后对于同种语言在两地的不同发展的研究,对于汉语发展研究亦是较由意义的项目,在保护本土语言的历史进程中有待开展。

正字困境

由于分散在各地的彼此不同的吴语并没有像粤语闽南语一样的统战价值,也没有官方的任何有效实质的保护机制,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及人员的流动,新生代尤其是2000年以后接受教育的世代已经开始说受普通话影响而畸变的温岭话(例如,“垃圾”的温岭话/ləh1-səh42/,在“普通话化”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la:tsi/,即靠近普通话拼音“lājī”,入声完全消失且读音完全改变;“一共”的温岭话/jəh dʒjuŋ33/正在被同化为/jəh gong33/)。这一趋势甚至导向年轻世代只会听不会讲的境地。

在语言正在流失的过程中,正字研究也零星散碎。一些语文学者通过比对《说文解字》中的切韵和日常温岭话的读音,作出基于个人的正字判断。但这些判断大多是独立考证作出的,没有经过学者之间的互相探讨。因此,存在不同学者对同一温岭话词汇提出不同正字的情形,例如“/gəh/”在温岭话中作相当于“的”解释,有学者使用“箇(竹字头加固字)”,有的则借用粤语中常见的字“嘅”来表达,但最常见于生活的是以简体的“个”来代拟/gəh/声。

网络中传播的所谓温岭话正字,通常以“一半正字一半拟声”的形态混杂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对于正字研究来说,既是继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存在诸多不足和空白亟待填补的证明。

现存主要正字及语料

部分语料和正字资料见于中国各大网络平台。其中正字部分的博主语音可能不属于温岭片区而接近玉环片区,可能存在明显的部分更存古未颚化读音,如“晓叻爻”(晓得了)温岭话读/ʃjɔ:42 ləh 'ɦɔ:5/,但玉环片区保留更古老的音/hjɔ:42 ləh 'ɦɔ:5/。此外部分地区可能也存在古音,例如“跂起”(站起来)温岭话读/tsi:42chi1/,但有存古区域读作/gi:42 ki1/。[1]

注释

  1. ^ 本條目內文大部分採用國際音標,例如在漢語拼音中讀作「sh(ㄕ)」時,本詞條采/ʃ/;在漢語拼音中讀作「q(ㄑ)」時,本詞條采/tʃ/;尤其地,接受拼音教育的讀者應注意本詞條中的/j/對應普通話拼音之「y」或「i」。不採用國際音標處,在特徵及聲調章節有明確的標音說明和一些範例。
  1. ^ 阮咏梅. 温岭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J].语言研究,2014,34(01):71-76.. 知网期刊.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