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源氏
河内源氏是清和源氏的一支,当时以河內國(今大阪府東部)作为根据地。被武士称作“源氏”的一般指的就是河内源氏。此外,与伊勢平氏「平正盛 - 平忠盛 - 平清盛」一脈被称作“平家”相对应,古时河内源氏也会被称作“源家”[1]。
河内源氏 | |
---|---|
皇别 | |
本姓 | 源 朝臣 |
出身地 | 攝津國川邊郡多田 |
根據地 | 山城國 河內國古市郡壺井 |
家祖 | 源賴信 |
著名成员 | 源賴信 源義家 源义朝 源義光 源義經 源赖朝 源實朝 |
支流 | 竹内家(公家) 鎌倉幕府将軍家(武家) 源姓足利氏(武家) 新田氏(武家) 武田氏(武家) 吉良氏(武家) 今川氏(武家) 細川氏(武家) 佐竹氏(武家) 小笠原氏(武家) 南部氏(武家) 等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河内源氏 |
假名 | かわち げんじ |
平文式罗马字 | Kawachi Genji |
概要
起源
河內源氏的始祖是以摄津國・多田莊為根據地的源滿仲的三子・源賴信。源赖信的长兄则是摄津源氏的始祖・源賴光,次兄是大和源氏的始祖・源頼親。
歷經源頼信・平忠常之亂、源頼義・前九年之役、源義家・後三年之役,河內源氏確立起其於東國武士中武家棟梁的地位。
衰退
後三年之役被朝廷認定為私合戰,源義家及其郎黨沒有獲得任何獎賞。
寬治5年(1091年)6月,源義綱與其兄長源義家差點展開合戰。見此,朝廷禁止源義家郎黨入京,並禁止百姓向源義家進獻莊園。
寬治8年(1094年)3月,源義綱的郎黨成功追討在出羽國作亂的平師妙,源義綱因此獲封從四位下。
承德2年(1098年),長年無官的源義家獲封正四位下,並成為白河上皇的殿上人。
康和三年(1101年),源義家次子・源義親在九州作亂,遭到流放。
嘉承元年(1106年)6月,源義家四男・源義國在常陸與其叔父・源義光爆發合戰。同年7月,源義家去世。
嘉承三年(1108年)正月,因殺害出雲國目代,源義親遭平正盛誅殺。
天仁2年(1109年)二月,繼任河内源氏家督的源義家三男・源義忠遭暗殺,而後,被當作是嫌疑人的源義綱慘遭滅族。
源義忠死後,源義親之子(一說為源義家之子)・源為義繼任家督。源為義官職只停留在檢非違使,沒有當過受領,至其55歲時才獲封從五位下,為此,源為義接近前關白・藤原忠實,成為其家臣。與之相對,源為義長子・源義朝成為鳥羽上皇的親信,31歲就獲封從五位下・下野守。
久壽2年(1155年)8月,源義朝長子・源義平在武藏國襲擊源為義次男(有一說認為是嫡子)・源義賢(大藏合戰),源為義及源義朝的對立已表面化。
在東國,源頼義三男・源義光及其後代在甲斐國、陸奧南部、常陸北部擴張勢力,源義國及其子孫在上野、下野活動。源義朝則是在關東南部活動,大藏合戰後,將其勢力擴展至關東北部。
保元元年(1156年)7月,鳥羽上皇去世,後白河天皇及崇德上皇就繼承問題有所紛爭。平清盛、源義朝、源義康(河内源氏義國流・足利氏)等為後白河陣營旗下的武士,而源為義率領源頼賢、源為朝等幾個兒子作為崇德方的武士參戰,最終,後白河方取得勝利,史稱保元之亂。此役後,源義朝穩固其河內源氏嫡流的地位,也因戰功被任命為左馬頭,並允許昇殿。
平治元年(1159年)12月,趁平清盛離京之際,源義朝聯合藤原信頼,襲擊當時主導朝政的後白河上皇親信・信西,並拘禁後白河上皇和二條天皇,然平清盛迅速回京,擁護二條天皇,成為朝廷的「官軍」,擊敗源義朝及其同黨,史稱平治之亂。戰後,源義朝企圖逃往東國,在尾張國遭到暗殺;長男・源義平潛伏於京城,企圖刺殺平清盛,最終被捕而後斬首;次男・源朝長身受重傷,在逃亡途中去世;三男・源賴朝被流放至伊豆國;五男・源希義、七男・阿野全成、八男・義円、九男・源義經因年齡較小,沒有參戰,源希義流放至土佐國,後三者被送入寺廟。
再興
平治之亂後,以平清盛為首的平家確立起其朝廷唯一官軍的地位,平清盛官位扶搖直,仁安2年(1167)2月,平清盛獲封從一位,就任太政大臣,平家一門多人位列公卿,收獲知行國、受領、莊園無數。平清盛更與後白河院及攝關家結為姻親,擴大其於朝堂上的影響力。後白河上皇及其他公卿雖企圖挑戰平清盛,然經過鹿谷陰謀及治承三年政變,多位公卿被流放,後白河上皇也遭到幽禁,最終,治承4年(1180年)2月,平清盛外孫・安德天皇登上皇位。
治承4年(1180)4月,後白河上皇第三皇子・以仁王與攝津源氏・源賴政合謀,向全國武士發送征討平家的令旨,史稱以仁王舉兵。藉此,源賴朝在南關東武士的擁戴下,以鎌倉為基地,舉起反旗;源義賢次男・源義仲於信濃舉兵,而後進軍北陸;河内源氏義光流・甲斐源氏・武田信義、安田義定則將勢力擴展至信濃、遠江、駿河;源為義三男・源義廣及十男・源行家則四處征戰。河內源氏以外,各地反平家的勢力也紛紛舉兵,攝津、美濃、尾張、近江、若狹、越前、加賀、伊予、豐後、肥後等地皆有武士起事。治承5年(1181)閏二月,平清盛病逝。
治承·壽永之亂前期,源賴朝統整關東大小各武士團,同為河内源氏義國流的足利氏及新田氏先後加入源賴朝麾下,源賴朝也成功鎮壓與其對立的河內源氏義光流・佐竹氏,而河內源氏義光流・信濃平賀氏原先與源義仲合作,後加入賴朝陣營。
源義仲在北陸接連打了幾場勝仗後,壽永2年(1183年)7月與源義廣、源行家、安田義定等反平家武士上洛,平家倉皇逃出京都。然源義仲後續出征西國的平家戰事不利,且介入天皇家的繼承問題,之後更幽禁後白河上皇(法住寺合戰),源義仲聲勢大減;於此期間,朝廷賦予源賴朝對東海道及東山道公領和莊園支配權(壽永二年十月宣旨)。而後,源賴朝派遣其六弟・源範賴及源義經率領東國武士上洛,源義仲不敵,享年31歲;作為人質留在鐮倉的源義仲嫡男・源義高也被誅殺;源義廣在伊勢國與御家人展開合戰,遭斬首。
壽永3年(1184年)2月,賴朝軍、甲斐源氏、畿內近國武士所組成的聯軍在攝津國大敗平家,史稱一之谷之戰。然,畿內的局勢仍然不穩定,平家殘黨仍就在此作亂,源義經為專心維持畿內地區的治安,延後追討平家。東國方面,源賴朝以追討義仲殘黨名義,大舉入侵甲斐、信濃等國,並以「居功自傲,且有亂世之志」為由,誅殺甲斐源氏・一條忠頼;甲斐源氏本就難謂團結,部分比較親源賴朝,有些則獨立意識較強,源賴朝巧妙利用其分裂狀態,壓制甲斐源氏。
壽永3年(1184年)8月,源賴朝以源范賴為總大將,率領東國武士西征,但由於缺乏船隻,範賴軍無法跨越關門海峽,對彦島或九州進行攻克,使範賴軍長期滯留於長門國;而後範賴軍陷入兵糧不濟的困境,軍隊士氣低下,直到隔年年初,源范賴接受九州武士的支援,成功渡海,討伐當地平家勢力。
元曆2年(1185年)2月,源義經率畿內近國武士奇襲平家大本營讚岐國・屋島,平家逃至彦島。平家失去了瀨戶內海的制海權,且腹背受敵,然平家仍拒絕和平談派,3月,在關門海峽的壇之浦之戰,平家徹底壞滅,一門多人殉死,二位尼・平時子帶著安德天皇跳海身亡。
因其戰功,源賴朝獲封從二位,且基於源賴朝推舉,大内惟義被任命為相模守,足利義兼被任命為上總介,山名義範被任命為伊豆守,加賀美遠光被任命為信濃守,安田義資被任命為越後守,源義經被任命為伊予守,再加上一之谷之戰後被獎賞的源范賴・三河守、平賀義信・武藏守,河內源氏一門多人獲賞。
鎌倉時代
元曆2年(1185)4月,源賴朝近侍・梶原景時控訴源義經,5月,源義經帶著平家俘虜前往鐮倉,《吾妻鏡》記載源賴朝禁止源義經進入鎌倉,兄弟兩人關係已惡化,源賴朝更沒收源義經20餘處領地。源義經被任命為伊予守後,根據先例,應辭去檢非違使的職務,然源義經兼任檢非違使,滯留於京都,且越來越親近後白河上皇。後,源賴朝在伊予國的國衙領設置地頭,插手源義經國務。
源行家隨源義仲上落後,在和泉及河內活動,因拒絕臣服於源賴朝,源賴朝欲追討之,源行家故拉攏源義經,文治元年(1185年)10月13日,兩人向後白河上皇索取追討源賴朝的宣旨;10月16日,再次請求下旨;10月17日,土佐坊昌俊襲擊源義經;10月18日,取得追討源賴朝的宣旨。源賴朝聞此,率大軍至駿河國・黄瀬川;源義經企圖號召畿內近國武士,但少有人響應,只得逃離京都,見此,朝廷改為下達追討源義經及源行家的宣旨。
源賴朝派使者進京向後白河上皇問責,更以追捕源義經、源行家等人為由,在諸國設置守護、地頭,史稱「文治勅許」。
源義經等人原先欲乘船前往九州,然遭遇暴風雨,而後潛伏於畿內。文治2年(1186年)5月,源行家在和泉國被御家人誅殺。而後,源義經同黨陸續被追討,源義經逃往奧羽地區,接受奧州藤原氏庇護。因承受不了源賴朝的持續施壓,文治5年(1189年)閏4月,奥州藤原氏四代當主・藤原泰衡誅殺源義經(衣川之戰)。7月,源賴朝率大軍親征奧州藤原氏,藤原泰衡不敵,向北逃亡,於途中被家臣殺害,史稱奧州合戰;此役中,源賴朝可謂是動員全日本御家人,依《吾妻鏡》文治5年(1189年)9月4日條記載,在陸奧國・陣岡(今岩手縣・紫波郡・紫波町)集結的軍隊足足有28萬4千騎。
建久元年(1190年)11月,源賴朝上洛,與後白河上皇及攝政・九條兼實討論國家大事,朝廷更任命源賴朝為權大納言、右近衛大將。建久3年(1192年)7月,朝廷冊封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建久10年(1199)正月13日,源賴朝去世。
源賴朝年方18歲的嫡男・源賴家繼任家督,建仁2年(1202年)征夷大將軍宣下。
南北朝及室町時代
戰國時代
世系圖
相关条目
参考資料
- ^ 河内源氏の概要や成立については、元木泰雄著『河内源氏』(中央公論社、2011年)2頁~29頁に詳しい。
参考书目
- 元木泰雄著『河内源氏』(中央公論社、2011年) ISBN 412102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