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远

(重定向自沈志遠

沈志远(1902年—1965年),原名沈会春,曾用名沈观澜沈任重王剑秋萧山县昭东长巷村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沈志遠近照

生平

沈志远1902年出生于浙江萧山,原名会春。1913年至杭州,入浙江第一师范附属模范小学,1916年升入省立一中初中。因参与“五四”运动,被学校劝退。后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并结识了时就读于大学部的侯绍裘。沈志远进入入交通大学附中后,在校内相当活跃。求学期间,他加入了“南洋学会”,同时亦积极在校刊《南洋周刊》上发表文章。1922年,他在《南洋周刊》第二卷第四号发表译文《青年与事业》,此文译自美国《成功》杂志(The Success)上马尔腾博士(Mr. Marden)的《Are you Building Status of Snow?》一文,要青少年勿求安稳,应尽力发挥自己最大能力,挑战自我。1922年,沈志远中学毕业,无力升学,回绍兴,在其叔父沈肃文任校长的绍兴第一中学教英文。不久,学校解散。1924年8月,沈志远至侯绍裘主持的松江景贤女中教书。9月,军阀卢永祥、齐燮元开战,波及松江景贤女中,学校被迫延迟开学。年底战事又起,学校只得搬迁上海。初级中学部分学生并入上海大学附中。侯绍裘也于1925年2月22日,受聘任上海大学中学部主任。沈志远也随侯绍裘進入上大附中任教。

1925年,经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6月,考取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生。1931年12月16日,沈志远回到上海。从1932年初至1933年6月,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文委委员和中央文委委员。在此期间,先后担任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的委员、常委,参与编辑《研究》杂志。1933年,任教于暨南大学。1936年8月,受李达之邀,到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经济系主任。1938年,被解聘後在重庆担任生活书店总编辑。1940年10月,“皖南事变”后,经周恩来的安排,沈志远与一批文化界进步人士疏散至香港。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 [1]。在港除了担任民盟工作和主编《理论与现实》外,还在达德学院任经济系主任兼教授。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举行,通过了《三中全会宣言》等文件,這标志着民盟摒弃 “中间路线”。沈志远成为沈钧儒的得力助手。据千家驹回忆,《三中全会宣言》是沈志远起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燕京大学教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顾问等。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四个学部,沈志远当选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成了上海唯一当选学部委员的经济学家。1956年,为了迎接经济建设高潮和向科学进军,中央决定在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的上海,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当时上海社科院还未成立),任命沈志远为该所的筹备主任[2]。1957年被劃為右派下放改造,結束後也數次遭到批判,1965年1月26日,沈志远心肌梗塞病发突然辞世。

著作

著有《新经济学大纲》、《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黑格尔与辩证法》、《计划经济学大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3]

参考文献

  1.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沈志远.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2. ^ 沈志远.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12-08-31]. [永久失效連結]
  3. ^ 沈志远在生活书店. 新浪网.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