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政署

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定向自江苏学政衙署

江苏学政署又名江苏学使署督学察院等,为明代南直隶下江提学御史和清代江苏学政驻节地,同时也是常州府所辖八县的科举院试场所,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江阴市澄江街道人民中路中山公园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裁撤,前后共历时292年和124任学政(含连二任者1人,三任者1人)。其建筑规模宏大,号称“江南官署之冠”,原主体建筑今仅存仪门。

江苏学政节署仪门

文保碑,2016年10月
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人民中路120号原老政府内
分类古建筑
时代清代
编号不详
认定时间1992年9月

历史

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于各省以按察使副使或佥事任督学之事,称为提督学道,北直隶南直隶则特设提学御史,为主管各省学校教育和考试的官员。因南直隶所辖地域广阔,巡视不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又分为上下江提学御史[1][注 1],其中下江提学御史督学江苏地区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六府及徐州一州,首任为王以宁。清沿明制,各省仍设提督学道,最初将上下江提督学道合二为一,雍正三年(1725年)再次分开,分设江苏学道和安徽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改称提督学政[2],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止,次年裁撤。

通常各省学政驻节于省城,到各府州开考时由地方官员临时筹备行辕。明代南直隶提学御史原驻节地为南京句容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仍为上江提学御史驻节地,而下江提学御史驻节地则新设于常州府江阴县。至清代,江苏学政署成为驻地不在省城的三处省级学政官署之一(分别为江苏学政驻江阴县、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3][注 2]。据明代孙慎行《新建督学察院记》和清代童华《重建江苏学政节署记》分析认为,选择江阴作为江苏学政驻节地的理由为其“地僻且道里均”[4],即首先江阴地处偏僻,便于为士子应试提供较为宁静的环境,其次江阴地理位置适宜,与江苏学政的督学区域,尤其是苏南地区的苏、松、常、镇四府路程大致均等,自苏北地区的淮、扬二府及徐州渡江也极为便利[5]

学政署选址于江阴城中偏北,城内大街虹桥东首,其地宋初属孙氏万春园,后东半部分属广福寺,西半部分则在明嘉靖年间为季氏清机园[6][7]。明初为镇守江阴的吴良所建的吴侯官署,弘治年间又改为巡抚行台[8]。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首任下江提学御史王以宁移文江阴知县许达道,将巡抚行台加以整修扩建为学政署,并利用后部的清机园遗址建后花园,其后明代崇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均有增扩建。咸丰十年(1860年)学政署毁于太平天国战乱,期间江苏学政一度暂驻淮安试院与泰州民舍,常州府院试亦改在龙城书院,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重建[9][10]

辛亥革命后,学政署被改为江阴县政府,其后花园则与原万春园东半部分合而为一,改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并以园中万寿山而得名为寿山公园。1912年10月,孙中山视察江阴黄山炮台,并在城内桐梓堂发表演说,号召“让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江阴民众在寿山公园内建孙中山先生纪念塔,遂于1930年改园名为中山公园[7]。至1998年7月,江阴市政府自学政署原址迁出[11]。2002年,江阴市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重建中山公园,更名为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成为一座敞开式的、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园林[12]

明崇祯十三年(1640)《江阴县志》城池图,学政署位于连接东门和北门的大街中段,图上标为“学院”
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阴县志》江阴县城隍图,学政署图上标为“学宪署”
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阴县志》学使署图,图中详细绘出了后花园
清光绪四年(1878)《江阴县志》学使署图,与左图相比,主要建筑均已为毁后重建,但后花园未重建[13]

建筑

学政署北依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接广福寺,南临大街,其规制宏敞,屋宇众多,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14]。按清代同治时所重建的规模,其主要建筑以前堂后宅为基本布局,前后共七进,前为广场,上有影壁、东西辕门、东西鼓亭和旗杆两根,旗上书以“钦命江苏督学部院”,其后前堂部分依次为头门五间(头门前东为舍人厅、西为号吏房,各五间)、仪门五间(仪门前东为土地祠、西为执事房,各三间)、龙门三间、大堂五间(大堂前出抱厦三间,前院内有东西文场各十二间,亦称考棚,即常州府院试场所)和川堂,后宅部分依次为崇素堂三间、燕喜堂五间和佳荫楼五间两层[15],西北为后花园。

署内设有书房、承差、号房和舍人四个主要部门,其中书房负责掌管各府州院考档案,承差负责呈送学政奏摺进京及其他差遣,号房负责管理进出公文,舍人负责掌管传达事项,其人事为世袭,例如书房由王、谢、陈、杨、鲁、周六姓八家所世袭[16]

学政署的大堂、东西文场等主体建筑已于1960年后陆续拆除,现存遗迹包括仪门、雪浪湖、墨华榭碑和后花园等[16],此外存有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碑、道光十九年(1839)《增修江阴考棚碑记》和光绪元年(1875)《增建江阴考棚记》三块碑刻。

鼓亭遗址
头门遗址,现其上建有“天开文运”牌坊,对联为“文章有神浩气贯长江南北,风雨不动欢颜开广厦万千”
仪门,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
仪门梁架
龙门遗址
大堂遗址
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

参见

注释

  1. ^ 旧时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2. ^ 广东学政曾驻肇庆府,后亦移驻广州。

参考资料

  1.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九·志四十五·选举一》:生员入学,初由巡按御史,布、按两司及府州县官。正统元年始特置提学官,专使提督学政,南、北直隶俱御史,各省参用副使、佥事。景泰元年罢提学官。天顺六年复设,各赐敕谕十八条,俾奉行之。直省既设提学,有所辖太广,及地最僻远,岁巡所不能及者,乃酌其宜。万历四十一年,南直隶分上下江,湖广分南北,始各增提学一员。提学之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所受词讼,重者送按察司,轻者发有司,直隶则转送巡按御史。督、抚、巡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许侵提学职事也。
  2. ^ 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六·志八十一·选举一》:初,各省设督学道,以各部郎中进士出身者充之。惟顺天、江南、浙江为提督学政,用翰林官。宣大、苏松、江安、淮扬、肇高先皆分设,既乃裁并。上下江、湖南北则裁并后仍分设。雍正中,一体改称学院,省设一人。
  3. ^ 清·何圣生《檐醉杂记·卷二》:各省学政皆驻省城,惟江苏学政驻江阴县,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学政因试武生,皆兼提督衔。当以三处地皆险要,置大员以资坐镇耳。
  4. ^ 明·孙慎行《新建督学察院记》:“设为院,则常之江阴,以为地僻且道理(通“里”)均也。”清·童华《重建江苏学政节署记》:“江苏学政按试八郡三直隶州,南北亘两千余里,建署于江阴,地适中也。”
  5. ^ 《首驻江阴的江苏学政王以宁》. 江阴文明网.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6. ^ 清·卢思诚修,沈伟田、冯寿镜续修,季念贻纂,《光绪江阴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园墅》:清机园在广福寺后,旧为宋孙氏万春园,明季科得之,易名,今废。
  7. ^ 7.0 7.1 顾文涛. 《1930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江阴网.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8. ^ 明·赵锦修,张衮纂,《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公署》:巡抚行台在大街虹桥东(扁曰都察院),即吴襄烈公故址,弘治间知县熊吉、涂祯建,其制有门,有仪门,门内为庭墀,夹庭墀为两厢,中为抚厅,后为川堂,为便堂,东西两护房,延绕周垣,凡百一十五丈。
  9. ^ 明·冯士仁修,徐遵汤、周高起纂,《崇祯江阴县志·卷一·官署》:巡抚行台虹桥东,弘治间建,万历四十一年改建督察学院。
  10. ^ 《光绪江阴县志·卷一·官署》:学使署在大街虹桥东,旧为巡抚行台,明万历间学使者王以宁移文,邑令许达道创新之,始移驻焉。崇祯间学使倪元琪以辕门逼于通衢,试患拥挤,价撤居民大之。国朝康熙十五年廨宇倾圮,学使邵嘉檄知县何且纯次第修整。乾隆五年知县蔡澍增设未备后,规模踵加,为江南官署之冠。嘉庆二十五年学使姚文田檄知县萧瑾修葺通署,龙门增高二尺。道光十九年学使祁寯藻檄署县陈延恩增建新东、新西文场共二十二楹,改置石脚几坐,为号两千有奇,费由常属八邑通捐。咸丰十年毁于匪,屏墙外椽瓦无存。同治三年克复后,邑绅绘图,由县详宪分饬各属重建,四年兴工,七年告竣。先是学使补行岁科两试皆于郡治龙城书院,而驻节犹在泰州,迨节署落成,仍旧移驻。因应试人数较多,坐号拥挤,遂于光绪元年就旧址建复新东西文场,学使林天龄捐廉倡率,常属官绅捐资合办。
  11. ^ 《江阴市人民政府(含办公室)第202号全宗》. 江阴档案信息网.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12. ^ 《江阴中山公园》. 中国网.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1). 
  13. ^ 民国·陈思修、缪荃孙纂,《民国江阴县续志·卷三·建置·官署》:学使署兵燹后之建筑已详前志,据陈志,署中尚有知圣道斋、列岫亭、存雪亭、知乐亭、香岩榭、平底画船、如观稼楼等均未建复。
  14. ^ 《崇祯江阴县志·卷一·驻署》:督学察院在县治东大街虹桥左,旧为巡抚行台。万历甲寅冬初奉旨,分东西两院衡文,苏、松、常、镇、淮、扬六府,徐州一州属焉。山阴王以宁学台移文邑令东阳许达道创建驻劄。院署乃扩旧址十之六,北负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界广福寺,刻期鸠工,不半载而就。门堂厅廨、经房楼阁、厢舍庖(广畐)及园池亭榭之制,宏敞壮丽,称江南官署之冠。
  15. ^ 《光绪江阴县志·卷一·官署》:其制前为屏墙,东西植木为辕门,内建鼓亭旗杆各二,左右为班房各三间,东舍人厅五间,西号吏房五间,又东为斋奏厅四间。中间为头门,左右为巡捕厅及巡兵驻宿处五间,门内东土地祠、西执事房各三间。进为仪门,左右两角门共三间。其后架木为表,榜曰龙门,两旁为文场各十二间,中为甬道,北接月台。又北为堂,前泊水三间,进为大堂五间,东岱道厅五间,西吏厅三间,厅北关帝殿三间。堂之后为川堂,东为堂房二间,西为卷房二间及旁屋九间。进为宅门,左门房、右签押房各三间。内为崇素堂三间,堂东紫薇庭三间,前为衡鉴堂五间,旁屋二间,折东而南城隍司一间,庭后为丹桂楼,楼下为大雅堂,上下其六间,庭东从屋六间。崇素堂后为燕喜堂五间,堂后为佳荫楼,上下其十间。崇素堂西为薪樵楼三间,前大厨房二间,北为存心堂三间。
  16. ^ 16.0 16.1 《驻节江阴的江苏学政署》. 无锡市史志办公室.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