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业之乱

(重定向自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

徐敬业之乱唐睿宗(武则天称制)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唐朝英国公徐敬业(李敬业)等在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地区起兵反对皇太后武则天擅政的战争,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军平定。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唐中宗李显继位。次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更立豫王李旦为唐睿宗,但政事都由自己決定。武则天推行剪除异己之策,使唐宗室与亲唐臣僚人人自危。时因受贬的原故司空李勣之孙眉州刺史、英国公李敬业和其弟盩厔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罢御史职的魏思温会于扬州,各怀怨恨,于是密谋决定以复庐陵王为号召,讨伐武后,于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在扬州起兵。

谋主魏思温使其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内史裴炎外甥)要求奉使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令其党羽韦超向薛仲璋密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薛仲璋收陈敬之下狱。数日后,李敬业乘传车而至,称扬州司马来上任,诡称奉密诏募兵讨伐谋反的高州(治今良德县,今广东省高州市东北)酋长冯子猷。于是打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至铸钱作坊,驱使囚徒、工匠,得数百人,授以铠甲,斩陈敬之于狱中,遂起扬州之兵,再称嗣圣元年。设匡复、英公、扬州大都督三府,李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十日间得兵十余万。向州县发布骆宾王所作檄文,列举武后罪恶,又找相貌类似故太子李贤的人,伪称是遵照其号令举兵。楚州司马李崇福率领所部山阳、盐城、安宜(今江苏淮安盐城宝应)三县响应。盱眙刘行举不从,李敬业派其将尉迟昭前去攻打。

武后得知李敬业等起兵,即令刘行举为游击将军,其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让其共同抗拒李敬业。十月初六,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大总管,率军三十万,进讨李敬业。追削李敬业祖父李勣等官,掘墓开棺,恢复原姓徐氏。朝廷中内史裴炎,不主张急于征讨,并提出如果武后还政手中宗,则李敬业之乱,不讨自平。武后将裴炎下獄,随后处斩,以巩固其在宫廷中的权力。

面临武后大军来攻,魏思温向李敬业建议,应该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定会四面响应。薛仲璋则以金陵(今南京市)有王气,且有长江天险为固,不如先取常、润(治今江苏常州市镇江市)以定基业,然后北向以图中原。李敬业采取薛仲璋之策,令唐之奇率部守江都,李敬猷领五千人攻和州(治今安徽省和县),尉迟昭部攻盱眙,亲率主力南渡长江。李敬猷攻和州因被高子贡所率数百人抗拒,而不克,退还江都,尉迟昭部也被盱眙守军击退。李敬业軍过江后,于十月十四日攻陷润州,俘刺史李思文(徐思文)、司马刘延嗣。又斩杀援救润州的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令尹元贞。

李敬业听说李孝逸军将至,于是从润州回师,屯兵高邮下阿溪〔今安徽省天长县北白塔河)。令李敬猷率部进逼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别将韦超、尉迟昭屯军都梁山(今江苏盱眙南),抵抗官军。李孝逸军至临准(今江苏盱眙西北淮水西岸),偏将雷仁智所率领先锋军与李敬业军交战不利,李孝逸害怕而不敢前进。经监军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催促,才引军进击。十月十四日,马敬臣部击斩杀尉迟昭于都梁山。韦超部仍据险抗拒。十一月初四,武后又派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增援李孝逸。李孝逸采取魏元忠与度支使薛克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建议,率军攻击,首先击败韦超于都梁山,韦超夜逃,继而攻淮阴,李敬猷败逃,然后乘胜进通高邮,向李敬业主力进攻。十一月十三日,李敬业以精兵阻溪拒守,李孝逸派后(一说前)军总管苏孝祥率兵五千人,以小舟乘夜渡过溪水进击,被击败,苏孝祥战死,士卒溺死者过半。李孝逸令各军继续渡溪攻击,均被击退。李孝逸害怕,想要撤退。魏元忠与行军总管记刘知柔献策,顺风纵火,进行决战。当时李敬业列阵已久,士卒疲倦,阵形不整。李孝逸乘勢率军进击,顺风火攻,大败李敬业军,斩首七千余级,溺死者甚众。李敬业等轻騎入江都,携带妻子弃润州,欲入海逃奔高丽。李孝逸迅速进屯江都,令各将分道追击。十一月十八日,李敬业等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界,受风所阻,其部将王那相杀李敬业、李敬猷和骆宾王,投降官军,唐之奇、魏思温等均被获处斩,扬、润、楚(治今江苏淮安)三州平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