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場懺法

(重定向自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懺法,據說是寶誌禪師等九位高僧,應梁武帝要求為超渡髮妻郗皇后所作,故俗稱《梁皇寶懺》、《梁皇懺》,有「懺王」的美稱。其中根據《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楞伽經》、《三千佛懺》等佛經中抄錄的1275佛號而編成,共計兩千多次禮佛,能與冤親債主解怨釋結,祈求陽世檀越除病消災,號稱「懺法之王」。懺文說“慈悲道場”四字乃彌勒菩薩夢中顯聖傳授而得。

緣起

南朝梁朝武帝平素崇佛,晚年更幾度剃髮出家又還俗。史書稱他的德皇后郗氏去世後,轉生,棲身於後宮的井中,并托夢於梁武帝[1];而《慈悲道場懺法傳》則直言郗氏因嫉妒心強且害死武帝的妃子,得報應轉生到蟒蛇身,無處安庇只能屈身在井中,鱗甲下蟲子嚙咬,煎熬難忍,便現身求梁武帝超度救苦,梁武帝遂與高僧一道製定了《慈悲道場懺法》[2]

懺法卷第一提到“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說感應到當來下生彌勒佛夢中現身,賜“慈悲道場”四字爲懺法名。

懺文內容

南朝天監年間,梁武帝邀高僧將文宣王蕭子良撰的二十卷《淨住子淨行法門》(簡稱《淨住子》)[3]刪繁去蕪,採集諸經妙語,編成十卷悔文,總列四十品章。[4]

  • 卷一:皈依,斷疑,懺悔
  • 卷二: 發菩提心,發別願,發回向心
  • 卷三 :顯果報
  • 卷四 :顯果報
  • 卷五 :解冤釋結(六親怨懟)
  • 卷六 :解冤釋結(一切眾生)
  • 卷七 :自慶,警緣三寶
  • 卷八至卷十: 為四生六道拜懺

參考資料

註釋

  1. ^ 南史·卷十二》:“后酷妒忌,及終,化為龍入于後宮井,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水騰涌。於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常置銀鹿盧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后。”
  2. ^ 《慈悲道场忏法传》:“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数月。帝常追悼之。昼则忽忽不乐。宵乃耿耿不寐。居寝殿闻外有骚窣之声。视之乃见一蟒盘躄上殿。睒晴呀口以向于帝。帝大惊驳无所逃遁。不得已蹶然而起谓蛇曰。朕宫殿严警非尔蛇类所生之处。必其妭孽欲崇朕耶。蛇为人语启帝曰。蟒则昔之郗氏也。妾以生存嫉妒六宫。其性惨毒怒一发则火炽矢射损物害人死。以是罪谪为蟒耳。无饮食可实口。无窟穴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又一鳞甲则有多虫唼啮肌肉痛苦其剧若加锥刀为蟒非常蛇亦复变化而至。不以皇居深重为阻耳。感帝平昔眷妾之厚。故托醜形骸陈露于帝。祈一功德以见拯拔也。帝闻之呜呼感激。既而求蟒遂不复见。帝明日大集沙门于殿庭宣其由。问善之最以赎其苦。”
  3. ^ 沙門淨身口七支,不起諸惡,長養菩提善根,如是修習,能續三世佛種,是佛之子,故稱淨住子
  4. ^ 寶誌禪師. 《慈悲道場懺法》全文.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中文(臺灣)). 

外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