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戈里·布萊特
格雷戈里·阿爾佛雷多維奇·布萊特-施奈德(俄语:Григорий Альфредович Брейт-Шнайдер,羅馬化:Grigory Alfredovich Breit-Shneider,英語:Gregory Breit,1899年7月14日—1981年9月13日),猶太裔美國物理學家,生於俄羅斯帝國赫爾松省尼古拉耶夫,曾任紐約大學(1929 - 1934)、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1934 - 1947)、耶魯大學(1947 - 1968)、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1968 - 1973)教授。[2]1921年曾任保羅·埃倫費斯特的助手。
格雷戈里·布萊特 Gregory Breit |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赫爾松省尼古拉耶夫 | 1899年7月14日
逝世 | 1981年9月13日 美國俄勒岡州塞勒姆 | (82歲)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 |
知名于 | 布萊特-惠勒過程、布萊特方程 |
奖项 | 富蘭克林獎章、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 |
机构 | 紐約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耶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
博士導師 | 約瑟夫·艾姆斯(英語:Joseph S. Ames)[1] |
生平
1925年,布萊特和杜武(英語:Merle Tuve)在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合作,用脈衝無線電發射機來測量電離層的高度,這種測量技術為雷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 1929年,布萊特和尤金·維格納發明了相對論性布萊特-維格納分布,以描述粒子共震態。布萊特被認為是第一個描述了質子-質子分散的科學家。布萊特也推導出了布萊特方程。[4][5]
1934年,布萊特和約翰·惠勒一起描述了布萊特-惠勒過程。1939年,布萊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40年4月,布萊特對美國國家學院提議美國科學家們應遵守「自我审查」政策,以防止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二戰中被敵方用於軍事目的。[6]
在二戰前期,阿瑟·康普頓選中了布萊特,讓他來監督第一顆原子彈的早期設計,這項計劃後成為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但布萊特於1942年請辭,因為他感到工作進展緩慢,而且項目出現過安全漏洞。布萊特的職位由羅伯特·歐本海默接替,歐本海默後來被認命為整個曼哈頓計劃的總指導員。
2014年,倫敦帝國學院的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方法來證實布萊特和惠勒在1934年提出的「將光子轉化為物質」的理論(即「布萊特-惠勒過程」)。[7][8]
布萊特曾四度擔任物理評論(英語:Physical Review)的副主編,分別是:1927至1929年,1939至1941年,1954至1956年,1961至1963年。
參考來源
- ^ Gregory Breit.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 ^ 2.0 2.1 Gregory Breit. NNDB biography.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 Breit, G.; M. A. Tuve. "A Test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ducting Layer". Physical Review. 1926, 28: 554 [2018-08-28].[永久失效連結]
- ^ Bethe, H. A.; E. E. Salpeter. Quantum Mechanics of One- and Two-Electron Atoms. Plenum Press. 1977: 181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英语).
- ^ Hughes, Vernon; Iachello, Francesco; Kusnezov, Dimitri. The Gregory Breit Centennial Symposium: Yale University, USA. Singapore River Edge, N.J: World Scientific. 2001: 9. ISBN 978-981-02-4553-5 (英语).
- ^ Weart, Spencer R. "Scientists with a Secret". Physics Today. 1974, 29: 23–30 (英语).
- ^ 常麗君. 科學家找到"光變物質"簡單方法. 科技日報. 2014-07-08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Press release: Scientists discover how to turn light into matter after 80-year ques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2014-05-19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1) (英语).
- ^ The President'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