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德利级驱逐舰
格里德利級驅逐艦是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海軍的1500噸級驅逐艦,共製造4艘。她們的輪機系統大幅改進,外觀上改成單管煙囪,並裝設更多魚雷發射管。4艘均存活到戰後並迅速除役解體。
格里德利級 Gridley class | |
---|---|
概觀 | |
艦種 | 驅逐艦 |
擁有國 | 美国 |
艦級 | 格里德利級 |
前型 | 馬漢級 |
次型 | 巴格萊級 |
數量 | 4 |
動工 | 1935-1938 |
服役 | 1937-1946 |
技术数据 | |
標準排水量 | 1,590 噸 |
滿載排水量 | 2,219 噸 |
全長 | 103.89米 |
全寬 | 10.92米 |
吃水 | 3.89米 |
鍋爐 | 4具 Yarrow 鍋爐 |
动力 | 伯利恆鋼鐵式蒸氣渦輪機, 雙軸推進 |
功率 | 50,000匹馬力 (31,900 Kw) |
最高速度 | 38.5節 |
續航距離 | 12 節時 6,500 海里 |
乘員 | 158名 |
武器裝備 | 新建時 4門5吋38倍徑主砲 4挺點五零機槍 4座四聯裝533公釐魚雷發射管 |
背景及設計
本級設計時,美國海軍對驅逐艦的戰術思想仍重視魚雷戰,艦體設計基於馬漢級,但為了更強的雷裝,共安裝四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也因此5吋主砲減少一門。本級的輪機系統比較進步,蒸氣壓從400psi提升到565psi,溫度華氏700度,使得航速提高不少,DD-401在公試時創下42.8節,美國海軍最高速紀錄。[1]
不過因為新輪機更大,舊的艦體空間不足,因此本級僅建造4艘即停止。此外雖然本級航速提高,但新輪機耗油更高,因此續航距離也縮短了。
武裝及性能
本級的主砲是4門單裝Mk12 5吋38倍徑高平兩用砲,前兩座是砲塔設計,後兩座是開放式。 魚雷管共計4座四聯裝發射管,左右舷各二座。
本級武器裝置過多,二次大戰後期驅逐艦為了防衛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多半都有裝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但本級沒有辦法安裝,成為唯一沒裝的船艦,因此也退出太平洋戰線。
歷史
本級四艘戰前編入同一個驅逐隊,在偷襲珍珠港時,都在伴隨企業號前往威克島,因此並未受損。之後幾個月經常伴隨航空母艦在中太平洋進行游擊作戰。
DD-380 格里德利號之後被派往阿拉斯加,和輕巡洋艦 納許維爾號 等在阿留申群島海域進行護航以及巡邏任務。下半年起則在南太平洋護航船隻,以及支援所羅門群島的戰鬥。1944年加入TF58並且成為薩拉托加號的護航艦,在帛琉和馬紹爾群島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海海戰。年底也參與了雷伊泰灣海戰以及菲律賓的各戰役支援。在1945年2月,和戰艦密西西比號以及她的姊妹艦返回珍珠港,之後轉往大西洋直到除役。[2]
DD-382 克雷文號短暫回到西海岸修整後,前往南太平洋進行護航任務。1943年8月和姊妹艦 Maury 以及其他四艘驅逐艦共同參加維拉灣海戰獲得勝利。之後也和格里德利號一樣參加TF58在中太平洋的行動,直到10月回珍珠港整補。在修理完畢並訓練後返回本土,並前往英國和地中海進行護航和訓練,直到1946年除役。[3]
DD-400 麥哥號也同樣先派往阿拉斯加進行護航和對日軍基地炮轟任務,9月底回珍珠港整補後,11月投入南太平洋進行護航以及反潛任務,直到1943年底回本土整修。1944年同樣加入 TF58 參予相同任務,在7月10日關島附近航行時,發現回光通信器的信號,經辨識是己方以後,派出小艇救出自從日軍佔領後就一直躲藏的George Ray Tweed,並因此得知日軍的佈署情報。之後參與雷伊泰灣海戰以及硫磺島戰役,返回本土不久日本就投降,戰爭結束了。[4]
DD-401 莫雷號參與了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之後轉戰南太平洋,支援瓜島登陸並參與東所羅門海戰以及聖克魯斯群島戰役。1943年在阿利·伯克麾下在所羅門群島到努美阿,埃斯皮里圖桑托島間進行支援和護航任務,並且參與了科隆班加拉海戰和維拉灣海戰。年底又加入TF52前往支援馬金島和塔拉瓦的登陸作戰。1944年加入TF58,伴隨航空母艦部隊在帛琉群島和馬紹爾群島間作戰,之後在10月間對琉球群島,台灣和呂宋島的日軍基地進行空襲,並參與雷伊泰灣海戰,以及之後支援菲律賓的登陸作戰。[5]
同級艦
- DD-380 格里德利號
- DD-382 克雷文號
- DD-400 麥哥號
- DD-401 莫雷號 (獲得16顆 battle star, 在驅逐艦中僅次於 DD-450 歐班農號)
本級在二次大戰前均編組於第16驅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