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 (吴王)
李恪(619年—653年3月10日),字厶,中国唐朝太宗第三子,隋炀帝的女兒杨妃所生。同母弟蜀王李愔。
李恪 | |||||||||||||||||||
---|---|---|---|---|---|---|---|---|---|---|---|---|---|---|---|---|---|---|---|
唐朝宗室 | |||||||||||||||||||
前任: 繼任:李千里 | |||||||||||||||||||
司空 | |||||||||||||||||||
國家 | 唐 | ||||||||||||||||||
時代 | 唐 | ||||||||||||||||||
主君 | 唐太宗→唐高宗 | ||||||||||||||||||
封號 | 長沙郡王→漢中郡王→蜀王→吳王→鬱林郡王(追封)→吳王(追封) | ||||||||||||||||||
出生 | 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 ||||||||||||||||||
逝世 | 唐高宗永徽四年 653年3月10日 (34歲) | ||||||||||||||||||
| |||||||||||||||||||
生平
武德三年(620年),李恪被封为“长沙郡王”,武德九年(626年)徙封“汉中郡王”。
- 贞观二年(628年)进封“蜀王”,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治于今四川成都),以年幼(9岁)不之官。
- 贞观五年(631年),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治于今甘肃天水),未之官。
- 贞观七年(633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治于今山东济南),之官。
-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吴王”,受世袭诏,授潭州都督(治于今湖南长沙),未之官,因为随后改封安州都督,与诸王一同之藩。
- 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治于今湖北安陆),之官。十月,因数次游猎踩庄稼、太过扰民被侍御史柳范弹劾,被免去安州都督、削减封户三百户。[註 1]
史载李恪文武双全,唐太宗称其“类己”,十分喜欢他。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魏王李泰亦被废黜,唐太宗改立仅存的嫡子晋王李治为储君,不久又担心李治“懦”,又欲改立李恪为太子,遂私下与長孫無忌提及立李恪为太子,称他“英果類我”,但被長孫無忌以李治是守成良主且储位不宜更替为由劝止作罢。李恪被罢免都督后,仍在安州任刺史,但终太宗一朝没有复任都督。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拜司空(司徒)[1],位列三公,兼梁州都督(治于今陕南地区)。不久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夫妇谋反事发,房遗爱为求免死,诬告李恪也谋反。二月初三(二月六日,公历3月10日)[2],长孙无忌以吳王涉及谋反案为名,将其绞杀于有司之别舍,年35,同年四月十五日,优赐国公之仪,葬於高阳之原。李恪临死时大呼:“如果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将遭族灭!”子四人李仁、李玮、李琨、李璄,流放岭南。唐高宗显庆五年(659年),追封为郁林郡王(亲王为正一品,嗣王、郡王为从一品),以旁支宗室李荣袭爵为郁林县侯。光宅元年(684年9月—12月),其子四人被赦免,又因李荣获罪,李恪长子李仁得以袭爵。唐中宗神龙初年(705年-706年),追赠司空,复亲王爵,备礼改葬。
李恪墓葬不详。现有墓志《大唐故李恪墓志铭并序》一方。
家庭
王妃
- 杨氏: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静公杨誉之女,兄弟杨崇敬,袭爵郑国公,属隋观王系。贞观十一年(637年)李恪改封吴王,并授安州都督之职,杨氏随丈夫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县)任职,一直到高宗即位。杨氏疑薨于贞观年间,葬于安州,即今湖北安陆县木梓公社王子山。其墓葬已于1979年发掘,出土有金质头饰、波斯银币15枚、绿釉陶器,铜器,铜钱(开元通宝),以及陶俑等,共二百余件。金饰包括金丝错镂的钗、钿、簪、环和镶嵌 宝石的珠花,有的色彩鲜艳夺目,类似珐琅工艺,还有错金铁剪刀。最值得称道的是两件宫扇形的金花,极为精细,用像头发细的金丝纽结成莲花,水鸟等美丽的图案,工艺水平相当高超。还出土一块青石墓志盖,盖上刻有篆文《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九字,而墓志盖下的墓志铭。凹凸不平无一字,怀疑遭到磨平,其棺椁也无查,仅剩棺床,考古报告怀疑其因丈夫李恪的原因而遭到抛尸。
子孙
- 《新唐书·列传第五》记载了李恪四子。第二子李玮,墓志称第三子。或排序有误,或有遗漏。至少有五个女儿。
- 长子,李仁(李千里),生于贞观二十年(646年)/贞观十九年(645年),薨于景龙二年[3](708年)7月5日/神龙三年(707年),享年62岁。封“郁林郡王”→“成纪郡王”→“成王”。武则天曾言“儿,吾千里驹”。参与重俊之变,敗死。睿宗朝平反。现有墓志一方。官至岳州别驾→使持节襄、庐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许、卫二州刺史→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国。现有墓志一方。
- 长媳,慕容真如海,表字“淑”,生于永徽二年(651年),薨于开元十三年(726年)2月26日,享年75岁。为李仁流放时所娶,北燕皇族之后。现有墓志一方。
- 孙,李禧,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封“天水郡王”。官至太仆少卿。
- 次子,李玮,(647年-682年逝世,年36)。追封“朗陵郡王”。现有墓志一方,墓志称第三子。
- 次媳,长乐冯氏,生卒年不详。大将军耿国公冯盎之曾孙,南越王之后。
- 孙,李祚,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袭爵嗣“朗陵郡王”。
- 孙,李袨,原名李褕,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出继蜀王愔后,袭爵“嗣蜀王”。
- 三子,李琨,生年不详,卒于长安二年(702年)。墓葬不详。赠司卫卿→“张掖郡王”→工部尚书、“吴王”。则天朝官至淄、卫、宋、郑、梁、幽六州刺史、岭南抚慰使。
- 孙,李祎,生年不详,薨于天宝二年(743年),享年80余。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封“嗣江王”→“信安郡王”。讨吐蕃立有战功。官至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德、蔡、衢等州刺史→蜀、濮等州刺史→光禄卿,迁将作大匠→瀛州刺史→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迁礼部尚书、朔方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兵部尚书、朔方节度大使→衢州刺史→滑、怀二州刺史→拜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师。
- 吕氏,李祎妃,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 孙,李襦,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封“毕国公”。
- 孙,李褍(duān),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 孙,李祗,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袭爵“嗣吴王”。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东平太守→灵昌太守→左金吾大将军、河南都知兵马使→加兼御史中丞、陈留太守,持节充河南道节度采访使→太仆、宗正卿。
- 孙,李袿(guī),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 四子,李璄,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封“归政郡王”。官至宗正卿→南州司马。
- 孙,李襘,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封“吴国公”。
- 四女,李氏,当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因李恪之故被幽禁献陵,直至永昌元年(689年)才获释出嫁后魏景穆帝八世孙元思忠,封信安县主。薨于开元四年(716年),享年六十九。现有墓志一方。
- 外孙,元守一,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官至永康陵丞;
- 外孙,元瓘,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官至河南府新安县尉。
- 外孙,元瓌,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官至邠王府属官。夫人新平县主。
- 五女,李华,当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封宣城县主,逝世于开元三年(715年),年六十六。现在墓志一方,未提及婚姻。
参考资料
注释
- 腳注
- 引用
- ^ 墓志云:司徒。
- ^ 墓志记载为二月初六
- ^ 《大唐故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国成王墓志铭并序》中记载为神龙四年七月五日,考神龙只有三年,且节愍太子诛杀武三思失败被杀一事发生在神龙三年7月,故可能是神龙三年,亦可能是景龙二年,即神龙三年次年。
- ^ 《全唐文》卷337颜真卿《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公名神功,冀州南宫人……二年拜汴宋节度,迁兵部。大历二年加右仆射,封母清河张氏为赵国夫人,妻信安郡王祎女为凉国夫人。
- ^ 李嗣业《大唐故宗正少卿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 ^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下),第478-479页。
- ^ 樊宗懿《唐故正議大夫行司農少卿知太倉出納上柱國隴西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隴西李公墓誌銘并序》
前任: 房玄龄 |
唐朝司空 649年—653年 |
繼任: 李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