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

三國時期魏國君主
(重定向自曹睿

魏明帝曹ruì(204年或206年—239年1月22日),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魏明帝
连环画《三国演义》(1957年版)中的魏明帝画像
曹魏第2任皇帝
統治226年6月29日-239年1月22日(12年207天)
前任魏文帝曹丕
繼任齊王曹芳(邵陵厲公)
出生204年或206年
逝世239年1月22日
安葬
年號
太和:227年-233年正月

青龙:233年二月-237年二月

景初:237年三月-239年
谥号
明皇帝
庙号
烈祖
政权曹魏
父親魏文帝曹丕
母親文昭皇后甄氏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和疏于政事。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五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自從曹叡崩後,曹爽司馬懿輔政,魏帝自此淪爲傀儡。再後曹爽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变斬殺,魏國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生平

早年经历

曹叡的母亲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在袁熙敗退后被曹丕所纳,甚为得宠,生有曹叡和东乡公主。曹叡从小才智出眾、聰明特異。祖父曹操对此十分惊喜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操曾经评价道:“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曹叡好学多识,尤其留意研究律法。

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封魏王,同年东征孙权,曹叡及妹妹东乡公主离开母亲甄氏,与祖母卞夫人,父亲曹丕一起随征江东。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逝,其父曹丕继位魏王,同年五月,十五岁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曹丕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亲自诏令时任侍中的笃学大儒郑称为曹叡的师傅,教授他经学,以此明志。

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同年八月,其母甄氏因为怨言而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曹叡因为母亲获罪,降为平原侯。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又复其爵位,晋封为平原王。

东宫岁月

生母被赐死,曹叡一併受罚被貶为平原侯。起初其父魏文帝认为曹叡先前既有不满,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因此久不立太子。这期间,曹叡府中来往的家臣官吏、师长、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励矫正,与卫臻私交甚好,经常一起讨论朝事和书籍。曹丕也曾询问卫臻关于曹叡的情况,卫瑧只是称赞他明理而有德行,不言其他。

据《魏末传》记载,曹叡一次随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文帝射杀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说:“陛下已经杀掉母鹿,兒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文帝于是放下弓箭,深感惊奇,而确定立曹叡为太子的心意。

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升为平原王,后来曹丕下诏将其过继给郭皇后为子,进一步确定嫡长子的地位。然而曹叡因其母非善终,内心愤愤不平,后来才开始恭敬地侍奉嫡母,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郭皇后也因自己无子,对曹叡慈爱有加。除了曹丕为曹叡诏令郑称为师,平原王府中还配置高堂隆为平原王傅,毌丘俭何曾吉茂等一干人等为文学属官。黄初四年,曹丕为曹叡聘河内世家大族虞氏为平原王妃,又选河内毛氏入宫,曹叡十分宠爱,出入都与其同乘舆辇。

226年,五月十六日丙辰(6月28日)魏文帝病危,立平原王曹叡為太子,召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并受遗诏辅佐嗣主。十七日丁巳(6月29日)崩于嘉福殿。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治國理政

明帝登基后首先必须对抗内外敌人的攻击,226年八月孙权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到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明帝重用滿寵處理这些内外战争,亦重用曹真張郃司马懿等名將与诸葛亮作战。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明帝开始在洛阳大建宫殿,常用人力、物力,大臣楊阜高堂隆等對此一再勸練,明帝雖多未採納,但也不因此問罪臣屬。同年,他将养子曹芳封为齐王。

237年,聽從高堂隆的建議,發布《景初暦》,是歲將青龍五年春三月改為景初元年夏四月[1],同年辽东公孙渊造反,自立为燕王,明帝令司马懿攻辽东,司马懿遂带兵四万,和夏侯霸等人出征辽东,大破燕军,杀公孙渊,成功收复辽东。

托孤重臣

从238年冬开始,魏明帝的健康开始恶化。239年初,魏明帝病重,曹叡本意让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共同辅政,但曹宇一直不接受。于是曹叡单独召见刘放孙资到其床边问话,问道“燕王为何一直不接受大将军的安排?”刘放和孙资回答:“燕王实在是自己知道不堪大任所以推辞”,曹叡又问:“曹爽可以代曹宇为大将军么?”刘放和孙资表示赞同,同时又多次强调应该迅速召见太尉司马懿来辅助朝纲,曹叡答应并令刘放起诏书。刘放、孙资退下之后,曹叡的想法突然改变,宣诏让司马懿不要入宫,过一段时间曹叡见到刘放、孙资说:“我同意召见司马懿,但是曹肇等人却让我不要这样做,差点坏了我的大事!”于是再次起草诏书,命曹爽、刘放、孙资一同接受诏令,同时免去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的官职。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239年1月22日),司马懿率师从辽东回到河内郡驻扎。明帝传令把他急招入卧室,拉着他的手嘱咐说:“终于等到你来,现在把后事托付给您,和大将军曹爽共佐曹芳。我在死前能见到你,也没什么遗憾的了。”[2]又把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詢招来,嘱托司馬懿照顾。当天,明帝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年仅三十五岁,《三国志》作三十六岁[3]。《三国志》载魏明帝崩于嘉福殿,《魏書》载他崩于九龙前殿。正月廿七癸丑日(2月17日),葬高平陵。

身世疑云

曹叡生母甄氏原为袁绍次子袁熙婦,據《三國志》卷三《明帝紀》記載魏明帝去世時“時年三十六”。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計算曹叡年齡時,認為甄氏在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攻占邺城后才為曹丕所納,到景初三年正月初一丁亥日(239年1月22日)曹叡死時最多也只有虚岁三十五歲,不能計為三十六歲。由此如卢弼等人就認為曹叡或許是袁熙之子,懷疑陳壽故意對於年龄曲笔。[4]

軼事

畫餅充飢

魏明帝曾經下令由盧毓來推舉官吏,並要求不要只看候選人的名氣,而要看他們的品行與能力。明帝表示名氣就像是圖畫的餅一樣根本無用、無法充飢。「畫餅充飢」也成為當今成語。

评价

  • 陈寿:“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凋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第三》)
  • 孙权:“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 孙盛:“魏明帝天资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
  • 刘晔:“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世说新语》)
  • 陆逊:“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 钟会:“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 阎缵:“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兢兢慎罚,事父以孝,父没,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之。”(《上书理湣怀太子(司马遹)之冤》)
  • 王沈:“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魏书》)
  • 裴松之:“魏明帝一时明主。”
  • 司马光:“汉主寿常慕汉武,魏明之为人。”(《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四》)
  • 郭威:“汉高祖为义帝发丧,魏明帝正禅陵尊号,一时达礼,千古所称。”(《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三》)
  • 胡应麟:“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叡耳。”(《诗薮》)
  • 吕思勉:“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中国通史: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 蔡东藩:“曹叡奢淫无度,违理蔑伦,种种荒谬,俱足亡国,而反得平定辽东,擒斩公孙渊父子,是所谓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后汉演义》)
  • 马植杰:“综观曹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容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魏的政治与司马氏专政》)
  • 朝鮮正祖呂東奎論:「“魏主問司馬懿於陳矯, 矯曰朝廷之望也, 社稷未之知也. 語約而盡, 意微而婉, 不知魏叡果得領會否也. 大抵魏之所以處懿之道, 甚是難處. 蓋其出而制閫則有萬全之略, 入而輔政則爲一世之望. 于斯時也, 而遽加誅焉. 則外侮之莫之禦也, 置之勿用也. 則必將失朝野之心, 起中外之惑, 亦豈非合商量者歟. 如欲外盡駕馭之方, 內沮跋扈之志, 則機在何時, 策在何處歟.”幼學呂東奎對, “魏叡問司馬懿於陳矯, 則必有忌疑之心. 矯之對, 亦且語約意微, 而終不得覺悟, 豈可謂善馭梟雄之臣乎. 五丈星隕之後, 釋其兵權, 封之一邑, 陰沮未然之禍, 陽褒已著之功, 則此乃一大機也. 及二豎嬰身之前, 擇一宗室, 畀之制閫, 奪其將權, 亦第一策也. 旣失其機, 又失其策, 宜其不能制三馬同槽之患也.”」(󰡔弘齋全書󰡕 卷114, 經史講義 51, 綱目)

家庭

先祖
 
 
 
 
 
 
 
 
 
 
 
 
 
 
 
 
 
 
曾祖父:(追尊)太皇帝曹嵩
 
 
 
 
 
 
 
 
 
 
 
祖父:(追尊)太祖武皇帝曹操
 
 
 
 
 
 
 
 
 
 
 
 
 
 
曾祖母:(追尊)太皇后丁氏
 
 
 
 
 
 
 
 
 
 
 
父:世祖文皇帝曹丕
 
 
 
 
 
 
 
 
 
 
 
 
 
 
 
 
 
外高祖父:(追谥)开阳恭侯卞广
 
 
 
 
 
 
 
外曾祖父:(追谥)开阳敬侯卞远
 
 
 
 
 
 
 
 
 
 
 
外高祖母:阳都君开阳恭侯夫人周氏
 
 
 
 
 
 
 
祖母:(追尊)武宣皇后卞氏
 
 
 
 
 
 
 
 
 
 
 
 
 
 
外曾祖母:(追谥)开阳敬侯夫人
 
 
 
 
 
 
 
 
 
 
 
烈祖明皇帝曹叡
 
 
 
 
 
 
 
 
 
 
 
 
 
 
 
 
 
 
 
 
外祖父:(追谥)魏昌敬侯甄逸
 
 
 
 
 
 
 
 
 
 
 
 
 
 
母:(追尊)文昭皇后甄氏
 
 
 
 
 
 
 
 
 
 
 
 
 
 
 
 
 
外祖母:安喜君魏昌敬侯夫人张氏
 
 
 
 
 
 
 
 
 
 
 
 
 
  • 嗣高祖父:(追尊)高皇帝曹腾

家庭

  • 父親:曹丕,謚文皇帝
  • 母親:甄夫人,謚文昭皇后
  • 親妹:东乡公主,同母生

后妃

子女

亲生儿子

  • 曹冏,226年立為清河王,同年去世。
  • 曹穆,228年立為繁陽王,229年去世。
  • 曹殷,嫡子,毛皇后所出,231年出生,232年去世。

养子

  • 曹詢,235年立為秦王,244年去世。
  • 曹芳,《魏氏春秋》记载为任城王曹楷之子,但有异说。235年立為齊王,239年嗣位为帝,254年被废,晋代魏后为邵陵县公。
  • 曹髦,曹叡弟曹霖子,曹芳被废后过继给曹叡并立为皇帝,后被弑并追废。
  • 曹奂,曹叡叔叔燕王曹宇之子,曹髦死后入继大宗继承皇位

女儿

藝術形象

動畫

漫畫形象

  • 蒼天航路》(王欣太)中的曹叡以小孩外型短暫登場。
  • 火鳳燎原》(陳某): 在第557回中登場,和當時年幼的司馬師玩耍,當時為曹操與馬超交戰時期,在外傳小說《殘兵》中交代許褚欲設計再為父報仇時,為曹叡登位初期。

影視形象

遊戲形象

  • 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中安排曹叡為曹植與甄后私生,且為雙生子之弟,曹叡即位後將流落民間當版築工的哥哥曹璿找回並擔任自己的替身;故事中曹叡本尊後因輕敵而在葫蘆谷戰死,五年後只知享樂的替身皇帝曹璿才因過度沉溺酒色而亡,以作為歷史上魏明帝晚年昏庸的解釋。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三國志·卷03》,出自陳壽三國志

参考文献

  1. ^ 《三國志·高堂隆傳》:帝从其议,改青龙五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
  2. ^ 《三国志·魏略·明帝纪》:乃召齐、秦二王以示宣王,别指齐王谓宣王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宣王颈。魏氏春秋曰:时太子芳年八岁,秦王九岁,在于御侧。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宣王曰:“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
  3. ^ 三国志·魏书·程国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4. ^ (清)潘眉,《三国志考证》:“延康元年以武德封曹叡为国,本纪载年十五封武德侯,延康元年即建安二十五年,帝是年十五,则生于建安十一年也。”
  5. ^ 《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四》:《晋书》陆云与兄平原书曰:“一日按行曹公器物书刀五枚,琉璃笔一枝。”景初二年七月七日,刘婕妤云:“见使此人怅然按魏武于汉为相,不得有婕妤。”又景初是魏明帝年,如此则文帝物也。与曹公器玩同处,故致舛杂。
  6. ^ 《三国志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初,张当私以所择才人张、何等与爽。疑其有奸......
  7. ^ 《晉書·宣帝紀》九年春三月,黃門張當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與曹爽為伎人。

外部链接

曹叡
出生于:206年逝世於:239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魏文帝
曹丕
魏國皇帝
226年-239年
繼任:
齊王
曹芳
中國北部君主
226年-2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