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橋 (臺北市)

原明治橋
(重定向自明治橋

中山橋(舊名明治橋)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跨越基隆河,連接南岸的圓山與北岸的劍潭山,橋南為中山北路三段,北側為中山北路四段。

中山橋
中山橋(左前)、松江大橋(右前)、汐止五股高架橋(後)和中山高圓山橋(最後)。(2011年)
坐标25°04′26″N 121°31′28″E / 25.0737862130622°N 121.52453259414°E / 25.0737862130622; 121.52453259414
承載中山北路
跨越基隆河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台北市中山區
维护单位台北市政府
设计参数
桥型預力混凝土
全长120米(394英尺)
宽度23米(75英尺)
历史
开通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国1901年10月(明治橋)
第二代橋:大日本帝国1932年10月26日(明治橋→中山橋)
中山二橋:臺灣地區1994年10月
第三代橋:臺灣地區2007年10月(新中山橋)
统计
通行费
地圖
地图
中山橋
明治橋(第二代)
位置 臺灣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橫跨基隆河接中山北路四段(整座橋以原構件重組異地重建方式保存)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日本昭和8年(1933年)
拆毁時間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91年(2002年)
官方名称中山橋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橋樑
评定时间2004年1月5日
詳細登錄資料

沿革

明治橋的興建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興建臺灣神社,闢建連接臺北市區至圓山的敕使街道,1901年10月於基隆河上建成第一代「明治橋」[1],由總督府的土木技師十川嘉太郎設計,為鐵製派克式桁架橋(Parker truss)[2][註 1],橋面木造,中為車道,兩旁設有人行道,欄杆有扇形鏤空雕花裝飾。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

1923年(大正12年),受到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有關單位在第一代明治橋下游側(西北側)一旁新建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4][5][註 1],是為第二代橋。而第二代明治橋於1930年1月25日開工,工程費69萬5千圓,1933年3月20日完工,全長120公尺[註 2],寬17公尺(車道10公尺,兩側人行道各3.5公尺),改以花崗石砌成欄杆,兩邊各裝置一對青銅燈柱。[7][註 3]

第二代明治橋完工前一年(1932年)10月已可局部通行;該月26日上午11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與臺北市聯合舉辦開通典禮,出席者有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交通局總長堀田鼎、殖產局局長殖田俊吉、文教局局長安武直夫、專賣局局長田端幸三郎台北州知事中瀨拙夫臺北市尹西澤義徵、府州市協議會員與民間代表等人,在典禮完畢後一行人初渡新橋[9][註 1]

由於二代明治橋已在1932年10月開通,日本當局隨即於該年11月17日下午2時起利用基隆河漲潮時拆移第一代舊橋。舊橋桁梁長200尺、重達100噸,採用橋下工作船與陸地上牽引機拆橋,當晚成功將舊鐵橋拖曳至陸上。因為本工法為臺灣首見,所以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長堀田鼎、交通局道路港灣課課長松本虎太臺北州內務部土木課課長前田兼雄、臺北市役所土木課課長永野幸之丞與相關工程師均到場觀察[10][註 1]

中山橋時期

戰後的1946年,敕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明治橋更名為中山橋。為總統府通往士林官邸的必經通道。隨著臺北市區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交通量不斷增加,1968年將花崗石欄杆和燈柱拆除,拓寬橋面為23公尺。[11]

 
中山二橋。
 
封閉中的中山二橋北引道,攝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外(2007年)。

由於基隆河整治和圓山地區交通整建工程,台北市政府決定於西側新建「中山二橋」,並原地改建中山橋,分別作為連接士林、北投和大直、內湖兩方向的動線。中山二橋北自中山北路通河街口即上引道,於新生高架道路北引道西側過河,南至酒泉街口北側的美術館前,雙向各設置二車道。1993年7月16日開工。1994年4月完工,7月通車。由於新舊橋並列的關係,基隆河岸與酒泉街之間的中山北路成了兩條並排的雙向四線道。分別為:二橋往南(接往南慢車道)、二橋往北(接往南快車道)、舊橋往南(接往北快車道)、舊橋往北(接往北慢車道),於酒泉街口呈現X型交叉的複雜車流。後來中山北路北上慢車道禁止匯入二橋。

然而當初規劃僅考慮改建前後的情況,對於改建過程交通疏導規劃(尤其是大直內湖方面通往市區的動線),隨著工程的進行逐漸產生許多問題。以往大直、內湖方面進入市區的車輛,先穿過圓山隧道再往南,即可上中山橋。但二橋的引道起自通河街口,使得大直、內湖方面的車輛完全無法使用二橋。原先二橋通車後即計畫接著拆除改建中山橋,適逢1994年12月台北市長選舉,當時市長黃大洲擔心拆除舊橋將影響選情,決定延至選後進行。

此外配合二橋的興建,另沿著台北捷運淡水線基隆河橋旁、中山橋東側新建一座僅供機慢車通行的便橋(二線道),連接基河路玉門街,初為南下之單行道。1998年至1999年設雙向各二車道及人行道,搭配東側的上班尖峰時間調撥車道,提供北安路直接從三角公園左轉南下使用便橋的動線。此橋在納莉風災導致其橋墩受損時一度封閉。

拆除

2001年9月,納莉颱風過境北台灣,造成大台北地區嚴重水災。中山橋再度面臨古蹟保存和基隆河整治的爭議。[12][13]

2002年2月,市長馬英九宣布,「在水利影響及文化景觀雙重考量下,中山橋將登錄為歷史建物,並在今年防汛期後遷建,易地重現其風華。」2002年12月20日,拆橋遷建工程開工,但遷建處仍未定,舊橋拆除後切為435塊,堆在再春游泳池原址至今。[14][15]

新中山橋

 
新橋橋頭

2006年12月24日,中山新橋主橋開放北往南通行(東側車道),便橋改為南往北單行道。[16]

2007年2月18日至27日(大年初一至初十),封閉並拆除中山二橋及南引道,以興建新橋南引道。所有車輛改走新橋。[17]

2007年10月,中山新橋完工通車。2008年11月24至28日,拆除東側的中山便橋。2009年初,配合「新生高架橋北引道改善工程」,中山二橋北引道將連接至新生高架橋西側引道。[18]

重組問題

2019年,原中山橋遺構重組的議題引發議論,時任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表示中山橋根本組不起來,文資委員李乾朗對此批評市長「重組不是問題......欺騙社會、不負責任」。[19]

另見

參考文獻

來源

  1. ^ 臺灣神社通路の鐵橋〉,《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10月22日2版。(日語)
  2. ^ 照片〈明治橋(圓山)〉,《臺灣日日新報》第2203號,1905年9月3日1版。(日語)
  3. ^ 《臺灣日日新報》 「關鍵詞查詢」. 中央研究院. [失效連結]
  4. ^ 〈珍貴影像拍到兩代明治橋同時入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面冊「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Prince Wang,2022年11月17日08:34貼文。
  5. ^ 照片〈寫眞上ら(一)新明治橋の遠望〉,《臺灣日日新報》第11693號,1932年10月27日夕刊1版。(日語)
  6. ^ 《臺北市土木要覽》,1943年3月31日,臺北市役所,頁86。(日語)
  7. ^ 明治橋新橋の概要〉. 《臺灣建築會誌》 (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 1934, 6 (1) (日语). 
  8. ^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2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 
  9. ^ 〈臺灣神社大祭前 新明治橋開通式 文武官民代表參列〉,《臺灣日日新報》第11693號,1932年10月27日漢文8版。(繁體中文)
  10. ^ 〈舊明治橋 重量百噸 曳至陸上成功〉,《臺灣日日新報》第11693號,1932年11月19日漢文8版。(繁體中文)
  11. ^ 中華民國(台灣)中央研究院. 中山橋的歷史.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9) (中文(臺灣)). 
  12. ^ EDDY.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風災紀實. [2019年4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30日) (中文(臺灣)). 
  13. ^ 水資局:台北市中山橋 最快下月拆. 1998-10-29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中文(臺灣)). 
  14. ^ 請問馬市長,中山橋呢?. 米果【私‧生活意見】.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0) (中文(臺灣)). 
  15. ^ 中山橋「屍塊」躺16年 市府也無解. 自由時報. 2018-05-19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中文(臺灣)). 
  16. ^ 中山新橋24日通車 經便橋往市區車輛需改道.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2006-12-22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中文(臺灣)). 
  17. ^ 中山二橋春節起開拆 車輛請改道避免壅塞.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2007-02-14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中文(臺灣)). 
  18. ^ 中山二橋拆除及新生高架北端引道改建工程(主體標).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2015-09-22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中文(臺灣)). 
  19. ^ 台北》柯文哲稱中山橋組不起來 李乾朗︰欺騙大眾. 自由時報. 2019-12-10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1) (中文(臺灣)). 

註釋

  1. ^ 1.0 1.1 1.2 1.3 中華民國(台灣)中央研究院有《臺灣日日新報》數位典藏資料。但不可能得到個別且固定的URL,因此請在網站內直接查看[3]
  2. ^ 另有資料記載第二代明治橋長度為92.7公尺[6]
  3. ^ 國立臺灣圖書館有《臺灣建築會誌》等期刊數位典藏資料。但不可能得到個別且固定的URL,因此請在網站內直接查看[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