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
(重定向自方泽坛)
地壇(满语:ᠨᠠ ᡳ
ᠮᡠᡍᡩᡝᡥᡠᠨ 转写:na i mukdehun)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後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大地之神(后土皇地祇)的地方,20世纪后逐渐开辟为公园。
地坛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东城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至清 |
编号 | 6-299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歷史
地坛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占地37.4公頃。又名方澤壇。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祭祀儀式每年農曆夏至日舉行,由皇帝親自拜祭。1911年,因宣統帝年幼,遣官致祭,為地壇最後一次祭地活動。此後中華民國建立,不再祭地,袁世凱建立“中華帝國”時曾祭天,但未祭地。
1923年8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被黜清帝溥仪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而首次开放地坛。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公园的古建进行了修复,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每年地壇廟會時會有仿清祭地表演。
主要建築
方澤壇是地壇的主體建築,北向,是磚石結構的兩層方台。有水池環繞,因池名方澤而稱之。方澤壇下層有四個石座,是祭祀時安放岳、鎮、海、瀆神位之處,壇外設有望燈臺和燎爐。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多。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2]
建築特色
活动
北京一年一度的地坛庙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在此舉行。 地坛一年还举办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次书市。
相关作品
史铁生著有《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