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洪堡特學說

(重定向自新洪堡特学说

新洪堡特学说新洪堡特主义是关于语言学的一种学说,持这种观点的人称为新洪堡特学派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

“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

这一观点为新洪堡特主义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为新洪堡特学说。

持这一学说的新洪堡特学派又可以分为两支:以欧洲的魏斯格贝尔(Leo Weisgerber)为代表的一派和以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apir)和沃尔夫(B. L. Whorf)为代表的一派。

魏斯格贝尔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界”(Zwischen Welt),也就是语言。语言不同,“语言世界图像”(Weltbild der Sprache)也不同。这一学派的另一个语言学家瓦尔特布尔格(W. Von Wartburg)认为:“我们说掌握语言,但是,实际上是人被语言所掌握。”魏斯格贝尔由此认为语言学是“通过语言分析和揭示每个语言的世界观。”他在1950年出版的《论德语的世界图像》中举例说,大熊星座等的名称完全是人为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星座中的星星相距甚远,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人们从地球上看过去,觉得很近,人为的规定了名称。

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观点也类似于魏斯格贝尔,他们的观点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认为语言不同,世界观也不同。

新洪堡特学说过分夸大了语言差异对人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格林伯格批评说,如果把两个说不同语言的人送到月球上,他们返回地面后所作的报告决不会因为语言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有语言学家提出疑问,如果思维受制于语言,那么聋哑人又是如何思维的呢?

參考書籍

  •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硏究和语言硏究》,北京:外语敎学与硏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