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齡 (光緒進士)

(重定向自張鶴齡 (常州)

张鹤龄(1867年—1908年),字筱圃江苏武进人,清末民初教育家、进士出身。张受书之子。

生平

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试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二甲第二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二十四年四月,散館,著以部属用[2],改户部主事。时值甲午战争,张鹤龄极力主张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告假还乡,创立经世学社及江苏学会(为江苏教育总会的前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张百熙聘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期间为普及中国的新式教育,曾拟订《学务纲要》等20个系统规则,通称“奏定学堂章程”,由张之洞、张百熙等呈奏清廷颁布施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鹤龄在提倡新学之同时,主张对文字进行改革。认为中国的汉文字存在“字义难识”、“律例不一”、“宗派繁多”三大难于推广的障碍。改革的办法是:“字义”盯避难趋简,改变过去“以义辨字为以音”识字,效法“欧美非澳”国家推行的拼音法,强调语言与文字表述上的统一,做到“能语言之人,即能文字之人”;“律例”上主张全国应统一语法,不能因地而异,各自为主,使初学者无所遵循;至于“宗派繁多”的问题,应规定统一格式,奏疏用“立言之体”,并牍以“运典为工”。同年冬,任南洋公学总理。张鹤龄的同榜出过四个交大校长,除了张鹤龄外,还有二甲24的张元济、二甲34的蔡元培、二甲105的唐文治,俱有大名。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日俄战争爆发,张鹤龄就此事与张美翊、已离开南洋公学到商务印书馆任职的张元济及赵风昌、吕景瑞等人紧急磋商:“诚恐以后各国大会媾和,始终置我局外,尽失主权”,议定由张美翊收集巴黎及柏林和会资料,呈送盛宣怀,并拟请盛约瑞方、吕海寰电告清廷。奏请实行。

同年,赵尔巽出任湖南巡抚,上奏朝廷将张鹤龄从京师调到湖南,署理湖南粮储道总办,并兼洋务、学务、营务及督办文案事宜。后任湖南按察使。湖南省在其新学规划布置下先后兴建多所学堂。同年政府与列强签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张鹤龄公开呼吁“废约保路”,支持人民收回主权,官声大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清廷下令停止科举教育和科举考试,实行新学。任命张鹤龄奉天首任提学使,命其主持东三省新学教育。到任后,在省城设立学务公所,创办师范教育,陆续办起格致测算专修科、实验学堂、省立中学堂,接办商业学堂,对维城小学、蒙文学堂及简陋的城乡小学加以修缮,添置设备,使这些学校初具规模。并在奉天成立省教育会并督促各县兴办教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据调查,全省学堂增至2122所,在校学生达8.5万余人。其办学实绩可与长江流域的省、市媲美。并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当时所办师范简易科学生成绩,经清廷学部考试验收,评价颇佳,获嘉奖传示全国。并在奉天创办全省最早的省城图书馆(今沈阳图书馆),同年七月,图书馆开馆。

同年9月5日,因积劳成疾逝世,年仅42岁。

身后

张鹤龄病逝后,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率各司道府县同仁前往吊唁,并拨款3000金作为治丧之费用。9月23日,其灵榇返回家乡,沿途送行者极众[3]。墓在江苏武进县安西乡孙公塘。墓志铭由谭延闿书写。

家庭

有一子。

參考資料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一):光绪十八年。壬辰。五月。戊午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业经授职。恽毓嘉、张鹤龄、李云庆、周学铭、赵启霖、周景涛、宝熙、汪诒书、田智枚、屠寄、汤寿潜、伍铨萃、黄炳元、杜彤、范德权、汪洵、王良弼、赖鹤年、徐中铨、卢维庆、张元济、张瀛、胡继瑗、饶士端、陈希贤、谭启瑞、林国赓、李哲明、蔡元培、夏孙桐、吴家俊、翟化鹏、范家祚、朱家宝、叶尔恺、郎承谟、尹昌龄、刘可毅、刘润珩、李豫、赵国泰、丁昌燕、赵熙、衡瑞、王得庚、裕绂、方家澍、武延绪、周钧、沈文瀚、吴士武、赵士琛、王铭渊、蓝钰、池伯炜、王仁俊、延燮、傅增淯、高宝銮、郭曾准、姚晋圻、吴良棻、陈兆丰、顾瑗、王庆垣、孙多玢、龚心铭、周颂声、周云、连甲、李书翰、哈锐、杜賓羽、耆龄、胡鼎彝、陈树屏、贻谷、赵鼎仁、杜作航、俞鸿庆、高锡华、曾述棨、王殿甲、伍文琯、洪汝源、万云路、宋书升、陶福履、长绍、蒋式瑆、田宝蓉、安秉玠、杨介康、郝增祐、戴锡之、俱著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四百十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夏四月。癸未朔。……○引见乙未科散馆及补行散馆人员。得旨……萧立炎、胡思敬、葛毓芝、陶福履、章华、周绍昌、萧之葆、兴廉、成连增、张继良、陈恩棨、涂福田、张鹤龄、雷以动、李之钊、孙同康、文林、俱著以部属用。
  3. ^ 《沈阳县志》记“送者充塞达衢,既复设位,遥祭致敬,致哀省垣绅衿学子数千人咸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