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述古
張述古(1427年—1485年),字信之,號巽齋,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景泰甲戌進士。官至湖廣僉事。
張述古 | |
---|---|
大明湖廣按察司僉事 | |
籍貫 | 直隸常州府宜興縣 |
字號 | 字信之,號巽齋 |
出生 | 宣德二年(1427年) |
逝世 |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
出身 | |
|
生平
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應天鄉試第一百八十七名舉人,五年(1454年)聯捷甲戌科會試第一百三名,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進士。居家終養其父。服闕,授行人司行人,陞南京吏部員外郎。陞湖廣按察司僉事。成化十四年(1478年),被六科給事中張海等參劾「罷軟無為」,致仕歸[1]。二十一年(1485年)卒[2]。
家族
曾祖張伯英;祖父張永德;父張元愷,皆不仕[3]。
師友
参考
- ^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一》:成化十四年八月庚子 六科給事中張海等以災異上言:今年自春徂秋水旱之災殆遍天下。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北直隸,皆傷於水;陝西、山西,皆傷於旱。往年江西有災民,多就食湖廣。山東有災,就食河南。今湖廣、河南皆水,欲逃無所欲留無地,加以官租私債之催徵,貪官污吏之科擾,艱難至此,何以聊生。若不量度緩急,預為處置,切恐民窮盜起,禍生不測。況今遼東賊勢猖獗,宣府軍旅方殷,萬一覘我虛實,來犯邊境,尤為可慮。臣等謹條上救災固本事宜以聞:一、今各處司府州縣官或額外多僉富民為皂隸馬夫而徭役靠損下戶乞法法司申明舊例嚴加禁約違者糾治一古北口一帶邊關山水暴發關牆多有傾壞,其間蓄積糧草,或多或少,分守將領,或勇或怯,皆無由知。倘有緩急,何以為備?乞敕巡撫、巡按等官督令守備官及時修理,仍勘糧草有無足用。總兵分守官有無謀勇其年老貪酷者,具奏取回以見保將材補充。一、大臣多不得人。戶部尚書楊鼎,不能除奸革弊,節用愛人,以致海內空虛,民間嗟怨。都御史劉敷,在湖廣,老懦無為,人心不服。汪霖在薊州,忠厚有餘,風力不足,乞命楊鼎以禮致仕,劉敷罷歸田里,汪霖足回別用,別推忠實為國者掌理部事,廉幹得體者巡撫地方。及訪得江西等處參政孟淮、參議孫敬、僉事胡靖、知府羅諭、龐瑄、田濟,俱素乏清譽;參議王灌、參政尹淳、僉事李進、張述古,俱罷軟無為;參議宋有文、副使伍福、張珩年老,嚴憲酷暴,而所任俱災傷地方,乞將各官革去見任,放回閒住,以為曠職之戒。一河南之開封、山東之兗州、北直隸之真保定等府,大水之後民多暴露,飢餓乞敕該部將太倉收積官銀量發十萬兩分送賑濟官處審勘民之無家者與之蓋屋。餘銀留為糴本,仍將臨清、德州水次二倉支運糧內量留二十萬石以備來春接濟。一、光祿寺供應果品豬羊等物外有司府州縣歲辦內有上林苑監孳畜一歲之入足勾一歲之用,近乃增添買辦大約一季用錢三四百萬文鈔一二百萬貫今後除 上用膳羞及宮中日用外其餘一應支應宴賞等項悉從減省將買辦錢鈔革罷仍敕本寺愛惜不許輕費。一、各處地方水旱災傷軍民艱窘公無預備私無蓄積遣官賑濟惟鹽利可賴乞敕該部將淮浙等運司存積鹽課額外開中變賣銀兩各二十萬山東鹽銀分送山東長蘆鹽銀分送北直隸兩淮兩浙鹽課分送江西湖廣河南河東鹽銀分送狹西山西收發賑濟備用。時十三道御史屠滽等亦皆以此為言,且言冗官宜汰近年各色工匠,或自敘斧斤微勞或造奇巧玩物,希求恩典輒授官職,非惟名器太濫抑且廩祿虛糜乞敕吏部查照工匠出身官員止與冠帶以榮終身,而裁去其月俸。又言刑賞宜慎,近年以來官軍捕獲妖言乃其職役之所當為今不論事體輕重一概升官況所獲者多有誣枉,往往稱冤刑賞過中物議不息災異之來未必不由於此乞敕該衙門計議捕獲妖言,鞫問明白,止加給賞,而不升以官職。二疏同入,上曰:楊鼎、劉敷、汪霖俱留任事。方面知府既無益於民,其令致仕。今後捉獲妖言者惟給賞不升。其餘事各司詳議行之
- ^ 徐溥《謙齋文録·卷三》,《湖廣按察司僉事張公墓誌銘》:張為吾宜興名家。其先有諱槃者,仕宋至金紫光祿大夫,因稱所居之地金紫圩。公其十一世孫也。曾祖伯英、祖永德、父元愷,俱不仕。元愷娶儲氏,以宣徳丁未七月十五日生公。諱述古,字信之,別號巽齋。幼有妙質,而器識更遠。其父於諸子中為可教也。遣從故進士姑蘇奚昌受易,日夜誦習,精勤不倦。竟以景泰辛酉中應天府鄉試,明年試禮部再中遂擢進士第。時父母且老。因乞歸,得侍養於家,左右承顏,能順適其意。暇則與邑中士友講學,一時蒙指授出而取科第者,若故吏部郎中邵暉輩數人。家居六年而父沒,喪禮克盡,人以為孝。服除,尤不忍離其母。或勸之盍受職以被恩典為親榮。始上吏部,除行人。三年考最,蒙賜敕命進階。吏部察知公賢,薦為御史。公辭之。秩滿,陞南京吏部員外郎。又三年,擢湖廣僉事。成化戊戌致仕而歸矣。公居官廉謹,為行人,數使於外,若河南、山東、川、廣諸藩,所至未嘗一受餽遺。及使陝西,掌行襄陵王府祭事,尤為王所禮遇。在刑部時,詳明公恕,不妄決一囚,有古人求生道之意。至僉臬司事,能辨疑獄,人不稱冤。而華容、沅江等縣,數被寇盜,為築城柵以保障之,民始得安居焉然。公素剛直少容,自度與世多忤,慨然乞歸曰:吾平生所恨者,不得推恩榮吾親耳。既歸,足跡不至州縣,日與諸故友昆弟放情山水田園間,為詩酒之樂。凡八年,以乙巳五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五十九。公娶陸氏,有賢行,先公卒。生男二,太學生邦祥,邑學生邦瑞。側室徐氏,生男邦民。王氏,生男邦穀、邦祿。女二,適王巽、任徵。孫男二,女四。於是邦祥等卜地於騏驥村之陽,以丙午某月某日葬公,託進士芮君為狀,使人走京師,請銘於墓。予與公自少居同鄉,及壯為同年相知之深,非一日矣。且邦祥又為予之子婿,有姻連之好。於公之葬也,雖不忍銘,然義不可無銘也。銘曰:仕不謂遲,止於臬司。身不謂衰,中歲而歸。惟其所持,不詭不隨。世與我違,如矩合規。莫究其施,歛而不為。事親不虧,事君不欺。如此男兒,為世之奇。天命於斯,更復奚疑。騏驥之隆,瘞此銘詞。
- ^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景泰五年进士登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