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
張作相(1881年3月8日—1949年5月7日)[1],字輔臣(又作輔忱)。原籍直隶省深州花盆镇(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生于盛京将軍轄区錦州府義州南杂木村(今凌海市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中华民国军事将领。為有「吉林抗日第一人」之稱的馮占海之姨夫。
张作相 | |
---|---|
吉林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29年2月1日—1931年10月12日 | |
前任 | 自己( 吉林省督军) |
继任 | 丁超 |
吉林省督军 | |
任期 1924年4月28日—1928年12月29日 | |
前任 | 孙烈臣 |
继任 | 自己( 吉林省政府主席) |
个人资料 | |
字 | 輔臣、輔忱 |
出生 | 光绪七年二月初九 大清盛京将军辖区锦州府义县南杂木村(今屬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镇) | 1881年3月8日
逝世 | 1949年5月7日 華北大區天津市(今天津市) | (68歲)
墓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东北义园 |
籍贯 | 直隶省 深州 花盆镇 |
国籍 | 大清(1881-1912)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49) |
政党 | 奉系 中国国民党 |
学历 | 奉天讲武堂 |
获奖 | 辅威将军(1927年授予) |
军事背景 | |
服役 | 清末新军(1901—1912) 北洋陆军(1912—1928) 国民革命军(1928—1933) |
军衔 | 陆军少将(1912年授予) 陆军中将(1919年授予) 陆军上将(1925年授予) 陆军上将(1936年授予) |
参战 | 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 反奉战争(1925年) 东北易帜(1928年) 中东路事件(1929年) 长城抗战(1933年) |
经历
|
生平
早年事迹
光緒七年农历二月初九(1881年3月8日),他出生在盛京将軍轄区錦州府義州南杂木村(杂木林子)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少年時,他曾入私塾学习3年。他和張作霖同姓,遂结義為兄弟,投身綠林。他们募集兵馬,共同组织「保险队」,向商旅收取保護費。
1902年他们受清朝政府招安,他任奉天巡防营哨官(排長)。1907年,他因讨伐馬賊有功,升任管带(營長)。翌年,他又升任騎兵第三营統带(團長)。此后,他成为東三省总督徐世昌創設的奉天講武堂第一期学生。
中華民国成立后,1912年(民国元年)他任張作霖的第二十七師砲兵团長、騎兵团長。1917年8月,他升任第二十七師第五十四旅旅長。同年,張作相和孫烈臣镇压了宗社党清朝复辟起义。他还阻止了馮德麟、湯玉麟的反張作霖陰謀。
奉天派要人
1918年9月,張作霖升任東三省巡阅使,張作相任奉天講武堂堂長兼奉天衛隊旅(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3]:106-1071919年8月,任第二十七師師長。[3]:1061920年秋,升任駐关内奉軍总司令。於任内提拔自己在東北講武堂培养起来的張学良。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張作相任東路軍第一梯团司令。此后,领导西路的張景惠被直系大敗,張作相遂率東路軍支援西路軍。回到東三省后,張作相任東三省保安总司令部总参議兼第二十七師師長,主导奉軍的整備,为报复直系做准备。
1924年4月,接替刚病逝的孫烈臣任吉林督軍兼省長。同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張作相任鎮威軍第四軍軍長,率部参战,击败了直军。1925年12月郭松齡叛乱被鎮压后,吴俊陞、楊宇霆主张对参加叛乱的士卒实行严惩,張作相與韓麟春则主张寛大处理。结果,張作霖听从了後者的意见。1927年6月,任安国軍第五方面軍軍团長、9月兼東省铁路護路軍总司令,守备東北後方。
吉林省政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後,張作相拥立張作霖之子張学良繼位,張學良宣佈东北易幟,名義上歸順國民政府。易幟后的同年12月31日,張作相任東北边防軍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在任内,建设吉海铁路,创办吉林省立大学,为人民修建了自来水厂等民生设施。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後辞職。1933年,寓居天津英租界。
此後,日本方面曾经笼络張作相出任「满洲国」要職,但都被張作相拒绝。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1948年10月,蒋介石建议張作相逃往江寧,但未听从。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錦州,張作相落入解放軍之手,但中国共产党將他释放,并派汽车将他礼送到天津。此後,蒋介石曾邀请他担任总统府国策顧問,但被拒绝。
注释
参考文献
- 丘琴、姜克夫「張作相」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寿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瀋陽市志(十七). 沈阳出版社.
中國(北京政府)
| ||||||
---|---|---|---|---|---|---|
中國(国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