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巎巎

中国元代书法家
(重定向自康里巙巙

康里巎巎(Kānglǐ Náonáo,1295年—1345年6月8日),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色目人。元朝后期重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元朝后期成就最突出的书法家,尤以流畅迅疾的草书见著。

康里巎巎书《述笔法卷》署名

名字

康里子山本人在署名时多用“”字,但《元史》记其名字为“巙巙”。故有观点认为,其署名中的“巎”应念为kuí,是“巙”的俗体写法。不过,吴澄为子山母亲王氏所作的墓志铭中称子山为“峱”(náo)。内蒙古赤峰市张应瑞家族墓地张氏先茔碑正面汉字碑文为子山所书,背面畏兀儿蒙古字碑文记录其名字读音为nau nau。故主流观点仍写作“巎巎”,念为náonáo。[1][2][3]

子山本人在署名时常只用单名,即康里巎[4]

在某版本元史,庫庫進言帝:「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獨不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人君貴能為君,它非所尚也。」疑為同一人[5]

生平

 
书柳宗元《梓人传》(部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元贞元年(1295年),巎巎出身于元朝一个贵族世家。祖父燕真跟随忽必烈征战有功,家族遂進身貴冑階級。外祖父王寿官至太子賓客。父亲不忽木受学于许衡,为高度汉化儒生,官至平章军国重事。巎巎从小入国学学习,深受许衡和父的影响,浸润于汉儒文化之中。[6]康里巎巎並與趙孟頫交好,書風亦有受其影響。

凭借家族出身、色目人身份和个人修养,巎巎在仕途上一路高升,初授秘書監丞,經監察御史、密太監、侍儀史、禮部尚書等。至元文宗年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經筵官,为皇帝讲颂经史、品鉴书画,常以柳宗元《梓人传》、张商英《七臣论》、郭忠恕《比干图》等演说治国之道。参与文化、教育政策制订,反对撤罢奎章阁学士院,建议恢复科举,提议编撰《辽史》、《金史》、《宋史》。[6]

至正四年(1344年),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次年顺帝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计划任其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但回京七日后即发热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家中清贫,有赖顺帝出资收殓。谥号文忠[6]其子康里维山

作品

巎巎文集已经散佚,百不存一,今存只有十一篇,六首,多赖书法作品而得以保存。[6]

现存行书草书真迹二十余件,其中墨迹二十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地。楷书作品多借碑铭传世,现存碑十余通,位于内蒙古、河南甘肃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4][7][8]

草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部分),故宫博物院

书法成就

康里巎巎的楷书多以碑铭传世,散见于各地,相对不受后人重视。从留下的楷书作品看,其早年师趙孟頫,后期则宗虞世南[8]後人更多关注巎巎的行书、尤其是草书作品。其行草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至顺元年(1330年)之前,临习黃庭堅米芾等人,尤其受趙孟頫亲自教导启发,致力于向王羲之学习。之后又循大都书坛传统学习怀素,融二王与怀素的风格于一体,形成了中期运笔快速流畅、毫无阻塞的个人成熟特色。至正四年(1344年)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后,与江南书家接触,书风又加变化,更加豪放狂逸,并将章草今草进行了创造性地结合,是为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和重要贡献。总体而论,巎巎师从赵孟頫,而又能突破其风格笼罩,自成一家,是元朝后期成就最突出的书法家。另一方面,也有着用笔缺少提按、字形结构缺少变化的瑕疵,方孝儒评之为“沉着不足”。[4][9][10][11][12]

汉化代表

康里巎巎被认为是元朝时期非汉族士人漢化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他接受汉文化,秉持理学观念,精通汉字书法。另一方面,他身上也体现出与汉族士人不同的特质。如对古典典范持自由态度,将二王与怀素、章草与今草混搭,区别于赵孟頫等汉族文人的复古理念。又如色目人民族认同与汉文化认同并存,在与柯九思虞集等汉族文人竞争宫廷汉文化代言人位置时,充分利用非汉族出身带来的政治特权[13][14][15]

延伸阅读

[]

 新元史/卷198》,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资料

  1. ^ 张金梁. 康里子山名字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 (04): 3-6. 
  2. ^ 吴澄. 魯國太夫人王氏墓志銘. 草廬吳文正公集·三十七.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3. ^ Cleaves, Francis Woodman. 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35 in Memory of Chang Ying-Jui [1335年张应瑞碑汉蒙铭文].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50, 13 (1/2): 1-131 (英语). 
  4. ^ 4.0 4.1 4.2 盧慧紋. 康里巎巎(1295—1345)行草書分期與風格溯源:再思元代非漢族書家的「漢化」問題. 故宮學術季刊. 2014, 32 (1): 47-126. 
  5. ^ s:續資治通鑑/卷207
  6. ^ 6.0 6.1 6.2 6.3 王颋. 字得晋意——元康里人巎巎家世、仕履和作品. 西域南海史地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258-274. ISBN 7-5325-4151-7. 
  7. ^ 赵利光. 奎章阁学士院与元中后期馆阁新风.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 848-878. ISBN 9787547917879. 
  8. ^ 8.0 8.1 杨亮. 《大元东郡宋氏世德褒嘉之碑》考释——兼论康里巎巎楷书的书法史意义. 中国书法. 2019, (18): 82-93. 
  9. ^ 楚默. 康里巎巎书法评传. 中国书法全集 46 康里巎巎 杨维桢 倪瓒卷. 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2000: 1-9. ISBN 7-5003-0514-1. 
  10. ^ 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 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 363-369. ISBN 7-5401-0531-3. 
  11. ^ 黄惇. 中国书法史 元明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75. ISBN 7-5343-3670-8. 
  12. ^ 康里巎巎.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13. ^ 王连起. 元代少数民族书法家及其书法艺术.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9, (02): 68-81. 
  14. ^ 石守谦.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北京: 三联书店. 2015: 159. ISBN 978-7-108-05200-1. 
  15. ^ 盧慧紋. 元代書家康里巙巙研究 (藝術學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