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龍屬

小梁龍學名Kaatedocus)是蜥腳下目鞭尾類梁龍亞科的一屬,來自晚侏儸紀中期(啟莫里階)的美國懷俄明州。所知來自保存良好的頭骨與頸椎,出土於莫里遜組下部層位。模式種兼唯一種賽氏小梁龍K. siberi)是由Emanuel Tschopp和Octávio Mateus於2012年敘述。[1]

小梁龙属
化石时期:侏儸紀晚期,155 Ma
骨架模型,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科: 梁龙科 Diplodocidae
亚科: 梁龙亚科 Diplodocinae
属: 小梁龙属 Kaatedocus
Tschopp & Mateus, 2012
模式種
賽氏小梁龍
Kaatedocus siberi

Tschopp & Mateus, 2012

歷史

 
SMA 0004頭骨的兩側視角

1934年由巴納姆·布朗率領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NH)團隊,受辛克萊爾石油公司英语Sinclair Oil Corporation贊助,在比格霍恩縣榭爾英语Shell, Wyoming附近的牧主Barker Howe的土地挖掘出將近三千具蜥腳類骨骼。在Howe受大眾說服意識到這些遺骸相當有價值,決定收取更高的費用後,使1935年進一步挖掘計畫不得不取消。這些骨頭未被描述且大部分在1940年代的AMNH大火中遺失了;其餘則在1960年代因為存放在榭爾的養雞場而腐爛被丟掉。只有約10%的化石倖存下來,其中包含一個頭骨。它通常被詮釋成屬於重龍。1989年瑞士阿薩爾恐龍博物館英语Aathal Dinosaur Museum的創立者Hans-Jakob Siber重啟挖掘地,他的團隊立刻到老Howe採石場附近發現了另外450件骨骼並成為瑞士博物館的館藏。

 
體型比例圖

這些發現包含一個非常完整的頸部,在瑞士並成為幾項科學研究的主題。2005年Daniela Schwarz透過斷層掃描使用中子X射線研究脊椎的氣腔化情況。[2]2010年Andreas Christian根據保存良好的頸部來支持蜥腳類脖子維持挺直姿勢的理論,[3]並在Armin Schmitt研究小梁龍的前庭系統得到確認。2012年Tschopp使用3D列印掃描機製作了頸部複製品。[4]

在對化石的深入研究時,逐漸清楚到它不屬於重龍而是一個科學上的新屬。2012年由瑞士古生物學家Emanuel Tschopp(他在小時候曾拜訪過挖掘現場)以及葡萄牙同僚Octávio Mateus命名為塞氏小梁龍。屬名意為「小樑」,表示與梁龍的關聯性並使用了克羅族指小後綴~kaate」。種名紀念Siber。[1]

分類

 
後腳站立的骨架模型,阿薩爾恐龍博物館英语Aathal Dinosaur Museum
 
生命復原

梁龍科演化樹來自Tschopp、Mateus與Benson(2015)。[5]

 梁龍科 

高雙腔龍

 迷惑龍亞科 

未命名物種

埃阿斯迷惑龍

路氏迷惑龍

秀麗雷龍

胸飾雷龍

小雷龍

 梁龍亞科 

未命名物種

非洲拖尼龍

勞爾哈超龍

薇薇安超龍

寬尾末梁龍

海氏需盔龍

卡內基梁龍

哈氏梁龍

賽氏小梁龍

大齋重龍

參考資料

  1. ^ 1.0 1.1 Tschopp, E.; Mateus, O. V. The skull and neck of a new flagellicaudatan sauropod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evolution and ontogeny of diplodocid dinosaurs (PDF).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1: 1. doi:10.1080/14772019.2012.746589. 
  2. ^ Schwarz, D.; Meyer, C. A.; Lehmann, E. H.; Vontobel, P.; Bongartz, G. Testing Neutron tomography in comparison with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s a techniqu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auropod vertebrae and ribs.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2005, 8 (2): 1–11. 
  3. ^ Christian, A. & Dzemski, G., 2011, "Neck posture in sauropods", pp: 251–260 in: Klein, N., Remes, K., Gee, C. G. & Sander, P. M. (eds.). Biology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s: Understanding the life of giant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2011
  4. ^ Emanuel Tschopp & Gordon Dzemski, 2012, "3-Dimensional Reproduction Techniques to Preserve and Spread Paleontological Material – a Case Study with a Diplodocid Sauropod Neck", Journal of Paleontological Techniques 10
  5. ^ Tschopp, E.; Mateus, O. V.; Benson, R. B. J. 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 (Dinosauria, Sauropoda). PeerJ. 2015, 3: e857. PMC 4393826 . PMID 25870766. doi:10.7717/peerj.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