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子,又分为挖甲(或称阿加[1]、阿图阿加[2],汉语:安家娃子)和呷西(或称呷西呷洛[2],汉语:锅庄娃子),即彝族社会中的奴隶

1950年代之前,彝族社会主要分为五个阶层:兹莫(受册封称:土司,未受封称:土目[1]),诺伙(或称诺合,汉语:黑彝)、节伙(或称曲诺[2],汉语:白彝)、挖甲(安家娃子)和呷西(锅庄娃子)。一种说法,土司仅占彝族总人口0.1%[2]。另一种说法,兹莫和诺合约占总人口7%。以1950年代初的马边县峨边县(今同属四川省乐山市)为例,诺伙约占当地彝族总人口10%,节伙约占50%,挖甲约占30%,呷西约占10%[3]。娃子大都是彝族人从汉族聚居区抢夺的汉人[4],又称为“抓娃子[3]”。

1950年,西昌战役中溃散的国军除被彝族人抢劫外,甚至有被抓娃子的[4]解放军占领彝区之初,仍允许保留娃子[5]。至1955年12月,四川省人代会、凉山州人代会通过《关于凉山彝族地区实施民主改革总体规划》,此后彻底废除了奴隶制[3]

近年来,原属彝区的雷波县强迫劳动现象不断出现,雷波县人民政府则试图避免人们将这些现代奴隶称之为“娃子[6]”。

注释

  1. ^ 1.0 1.1 攀枝花市志 第一章 民族. 攀枝花市情网. [2015-12-24] (简体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文:川丁. “安家”娃子与“锅庄”娃子. 新浪网,来源:中国周刊. 2011-10-18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简体中文). 
  3. ^ 3.0 3.1 3.2 记者:刘宗明. 民主改革 让小凉山改天换地. 三江都市报. [2015-12-24] (简体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采:Gemini、一颗青花椒、何足道、唐小鸭,文:Gemini,编辑:邵七月、公長、朦胧熊. 1950:最后的战役——国共西昌战役纪实. 腾讯网. 2015-05-20 [2015-12-24] (简体中文). 
  5. ^ 文:李凯恩. 西昌解放时的沈泽安. 凉山新闻网. 2012-03-10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简体中文). 
  6. ^ 作者:曾鸣,实习生王雪、徐云,选稿:张侃理. 四川村民圈养智障者 骗入矿井杀死骗赔偿金[图]. 东方网,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2011-07-14 [2015-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