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地服飾

大溪地上的居民在五、六歲時便不再裸體,除了睡覺或特殊儀式可以不穿衣服外,男性和女性都被要求著衣。分為傳統和現代服飾兩種,除了樣式外,在材質、款式和花樣上也有不少改變。

傳統大溪地服飾

基本服飾包含男性的臀部襠布(Maro)和女性的襯衣(Pareu)。除此之外兩個性別都需穿著一種名為Pareu的服飾,Pareu由一塊布料組成,遮蓋的範圍男女不同,男性的Pareu從腰際線到膝蓋以上;女性的Pareu則是從胸部到膝蓋以下。為了因應大溪地的雨林氣候,除了用布匹圍住身體外,外面還會罩上斗篷(Tiputo),這是一種長版、兩側開岔的斗篷服飾,由樹皮和編織的樹葉做成。斗篷會用由頭髮編織而成的腰帶(Tatua)綁著。 傳統服飾的材質有很大的轉變,過去是塔怕纖維布,由麵包樹皮可可樹的纖維和樹葉混合而成;歐洲傳教士來到大洋洲一帶後,各個群島開始文化交流,使用的布匹也轉為自其他島嶼進口的染布,花紋和顏色相當豐富。[1]

現代大溪地服飾

彩色染布成為大溪地文化的圖騰,為波里尼西亞人的代表。染布成了當地的生活時尚,染布服飾常以整塊布料不加剪裁製作而成,布上的花紋成了服飾最重要的變化,因此在選布上相當重視其顏色和紋路;彩色染布根據穿法的不同可以變化為裙子、褲子、泳裝等不同功能,樣式更有三十幾種不同的穿法。由於在大溪地本島上並沒有任何的織布蠟染工業,所有的染布均仰賴進口,以峇里島的染布居多。[2]

參考資料

  1. ^ Douglas L. Oliver(1974)《Ancient Tahitan Society》P.152-153
  2. ^ 鍾文音(2001)《遠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紀行》P.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