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功德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满语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ᡳ
ᡝᠨ᠋ᡩᡠ᠋ᡵᡳᠩᡤᡝ
ᡥᠠᠨ ‍ᡳ
ᡤᡠᠩ
ᡝᡵᡩᡝ᠋ᠮᡠᡳ
ᠪᡝᡳ
)是丙子胡亂之後清太宗朝鮮王朝首都漢城附近建立的石碑。其最早豎立在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又以其所在地的地名而稱為「三田渡碑」。2008年遷移到松坡區蠶室洞朝鲜语잠실동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此碑列為大韓民國指定史蹟之一,編號為第101號,全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現代韓國人將此碑當作「恥辱碑」看待。

大清皇帝功德碑
三田渡碑
2015年修復後的碑址
类型
位置 韩国首爾特別市松坡區蠶室洞朝鲜语잠실동47號
坐标37°30′38″N 127°6′6″E / 37.51056°N 127.10167°E / 37.51056; 127.10167
面积200平方米(2,200平方英尺)
时期朝鲜王朝 大清
建成时间朝鮮仁祖十七年(1639年)
重要事件丙子戰爭
官方名称首爾 三田渡碑
评定时间1963年1月21日
參考編碼101
官方網站國家遺產入口網(韓文)
大清皇帝功德碑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大清皇帝功德碑
简化字 大清皇帝功德碑
朝鲜语名稱
諺文대청황제공덕비
삼전도비
삼전도청태종공덕비
汉字大淸皇帝功德碑
三田渡碑
三田渡淸太宗功德碑
蒙古语名称
傳統蒙文 ᠳᠠᠶᠢᠴᠢᠩ
ᠤᠯᠤᠰ ᠤᠨ
ᠪᠣᠭᠳᠠ
ᠬᠠᠭᠠᠨ ᠤ
ᠡᠷᠳᠡᠮ
ᠪᠢᠯᠢᠭ᠌ ᠢ
ᠳᠠᠭ᠌ᠤᠷᠢᠰᠭ᠌ᠠᠭᠰᠠᠨ
ᠪᠡᠢ
满语名称
满文 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ᡳ
ᡝᠨ᠋ᡩᡠ᠋ᡵᡳᠩᡤᡝ
ᡥᠠᠨ ‍ᡳ
ᡤᡠᠩ
ᡝᡵᡩᡝ᠋ᠮᡠᡳ
ᠪᡝᡳ
穆麟德转写Daicing gurun-i Enduringge Han-i gung erdemui bei
太清转写Daiqing gurun-i Enduringge Han-i gung erdemui bei

歷史

1636年,清太宗入侵朝鮮,擊敗朝鮮軍隊。朝鮮仁祖前往南漢山城避難。後來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願為清朝的藩屬國,史稱「丙子胡亂」。次年,太宗要求朝鮮建立一座功德碑,以頌揚大清皇帝的功績。在清朝的壓力下,仁祖被迫同意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於1639年豎立於當年太宗受降的三田渡地區。碑文用滿文蒙古文文言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其內容大致相同。漢文版本為朝鮮官員李景奭撰寫,其他兩種語言的版本應是由漢文版本翻譯而成。此后,每当清朝敕使到达朝鲜,都会前往三田渡,拜谒大清皇帝功德碑。

清朝人认为三田渡碑对朝鲜伏属清朝的统治起着很好的效果,清聖祖便曾说:“此等地方,太宗文皇帝定朝鲜之役,我兵无处不到。以已破之国,我朝为之重加营建,俾安堵如故。是以其国人于太宗文皇帝驻军之地树立石碑,备书更生之德[1]。”然而,自从三田渡碑的竖立以来,朝鲜人便一直视该碑为耻辱碑,一直有人试图破坏。比如在1640年,全罗庆尚两道儒生因反对朝鲜送舟师助清伐而不受采纳,便扬言要捣毁三田渡碑[2]。此后朝鲜专门定军守直碑阁,直到1895年拆除为止。

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与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承認朝鮮與清朝脫離藩主關係。此後,开化党掌權者拆毀了迎恩門,並推倒了三田渡碑,此碑埋入地下。1931年掘出,1956年,韓國文化部長和教育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再次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三田渡碑再度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銘記,所以將之當作史跡保護起來。1983年,漢城市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

2007年2月3日,也就是丙子胡亂後的370年,三田渡碑遭到韓國民族主義者的破壞。破壞者用紅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寫上「철」(諺文「撤」)、「370」,背面寫上「거」(諺文「去」)、「병자」(諺文「丙子」)。27日,39歲的犯人朴氏被捕。此人曾在當年1月因為甲午農民戰爭的原因破壞了古阜朝鲜语고부군郡守趙秉甲朝鲜语조병갑建立的石碑,他聲稱對韓國政府處理「恥辱碑」的做法非常不滿,認為該碑應該撤去,或者轉移到其他地方去。6月15日,石碑修復完成。

2008年,韓國對三田渡碑原來的位置進行考證,文化財廳決定將碑移到樂天世界大樓後面、松坡區蠶室洞朝鲜语잠실동47號石村湖水西湖東北方向的綠地上。至於位於原石碑基座下描繪仁祖向太宗行三跪九叩之禮的銅板,由於該銅板為1983年建造史蹟公園時所造之物,文化財委員會認為沒有文物價值,將其撤去[3]

碑文内容

图集

参考文献

  1. ^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27,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丁未条。
  2.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40,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条。
  3. ^ 「屈辱の象徴」三田渡碑の移転決定. 朝鮮日報. 2008-06-15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5. 

外部链接

参见